青丝络骢马,去府望梁城。
节下趋庭处,秋来怀橘情。
别筵寒日晚,归路碧云生。
千里相思夜,愁看新月明。
青丝络骢马,去府望梁城。
节下趋庭处,秋来怀橘情。
别筵寒日晚,归路碧云生。
千里相思夜,愁看新月明。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离别的情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开篇“青丝络骢马”一句,就设定了一个秋高气爽、万马奔腾的画面,同时也预示着即将发生的离别。紧接着,“去府望梁城”则透露出诗人对远方故土或亲人的深情眷恋。
“节下趋庭处,秋来怀橘情”两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对于家园的思念。在古代文化中,橘(桔)常象征着吉祥与安居,因此这里“怀橘情”不仅是对食物的怀念,也包含了对温暖家庭氛围的渴望。
随后,“别筵寒日晚,归路碧云生”则描绘了一幅离别时刻的情景。诗人在寒冷的傍晚与亲友告别,心中充满了不舍,而那归途中的碧云,则象征着一种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怀。
最后两句“千里相思夜,愁看新月明”则是对离别后内心世界的深刻描绘。诗人在漫长的夜晚中,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而那轮明月,不仅是时间流逝的象征,也是相思之情的最佳寄托。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季节变化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这种将内心情感与外在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艺术风格。
恩怨重重分未分,再来不见旧时人。
娟娟宿鹭亭前月,忍照西风吹白蘋。
高阁势凌虚,天涯入望微。
云藏山鸟影,春满野人衣。
积雨催花尽,寒樵背日归。
焚香端坐处,似觉世尘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