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流昔怀襄,区域信茫昧。
斯民靡宁居,婴此昏垫害。
吕梁塞冲波,滔天势横溃。
怒霆斗铿訇,飞瀑泻澎湃。
神哉夏先后,敷理乘四载。
沛然导东注,下与百川会。
造化有设险,惟此乃其最。
扁舟□奔流,涉历今已再。
水师身手捷,径渡良足快。
缅怀胼胝劳,遗迹远犹在。
伟兹疏凿功,万世终永赖。
洪流昔怀襄,区域信茫昧。
斯民靡宁居,婴此昏垫害。
吕梁塞冲波,滔天势横溃。
怒霆斗铿訇,飞瀑泻澎湃。
神哉夏先后,敷理乘四载。
沛然导东注,下与百川会。
造化有设险,惟此乃其最。
扁舟□奔流,涉历今已再。
水师身手捷,径渡良足快。
缅怀胼胝劳,遗迹远犹在。
伟兹疏凿功,万世终永赖。
这首诗描绘了吕梁洪的壮丽景象和历史功绩。开篇即以“洪流昔怀襄,区域信茫昧”描绘出洪水泛滥、土地荒芜的景象,接着“斯民靡宁居,婴此昏垫害”点明人民生活困苦,饱受洪水之害。随后诗人转向对吕梁洪的描述,“吕梁塞冲波,滔天势横溃。怒霆斗铿訇,飞瀑泻澎湃”,生动展现了洪流的汹涌澎湃,气势磅礴。
接下来,“神哉夏先后,敷理乘四载。沛然导东注,下与百川会”赞颂了古代先贤治理洪水的智慧与勇气,他们顺应自然规律,疏导水流,使得洪水得以有序排放,与众多河流汇合,恢复了大地的安宁。诗人感慨于自然界的伟大设计,认为吕梁洪是其中最为显著的例证之一。
最后,“扁舟□奔流,涉历今已再。水师身手捷,径渡良足快。缅怀胼胝劳,遗迹远犹在。伟兹疏凿功,万世终永赖”表达了对古代治水工程的敬仰之情。诗人回忆起当年人们为了治理洪水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这些努力虽已过去,但留下的遗迹仍然可见,而这项伟大的疏浚工程所带来的福祉将永远造福后代。
整首诗通过描绘吕梁洪的壮观景象和古代治水工程的辉煌成就,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人类智慧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对后人继承和发扬这一伟大传统的期望。
伏枕君寂寂,折腰我营营。
所嗟经时别,相去一宿程。
携手昨何时,昆明春水平。
离郡来几日,太白夏云生。
之子未得意,贫病客帝城。
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
隐几自恬澹,闭门无送迎。
龙卧心有待,鹤瘦貌弥清。
清机发为文,投我如振琼。
何以慰饥渴,捧之吟一声。
尘土长路晚,风烟废宫秋。
相逢立马语,尽日此桥头。
知君不得意,郁郁来西游。
惆怅新丰店,何人识马周。
我与二三子,策名在京师。
官小无职事,闲于为客时。
沈沈道观中,心赏期在兹。
到门车马回,入院巾杖随。
清和四月初,树木正华滋。
风清新叶影,鸟恋残花枝。
向夕天又晴,东南馀霞披。
置酒西廊下,待月杯行迟。
须臾金魄生,若与吾徒期。
光华一照耀,殿角相参差。
终夜清景前,笑歌不知疲。
长安名利地,此兴几人知。
浔阳郡厅后,有树不知名。
秋先梧桐落,春后桃李荣。
五月始萌动,八月已凋零。
左右皆松桂,四时郁青青。
岂量雨露恩,沾濡不均平。
荣枯各有分,天地本无情。
顾我亦相类,早衰向晚成。
形骸少多病,三十不丰盈。
毛鬓早改变,四十白髭生。
谁教两萧索,相对此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