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桂晚萧疏,任人嘲宰予。
鸟惊林下梦,风展枕前书。
正作庄生蝶,谁知惠子鱼。
人间无乐事,直拟到华胥。
筠桂晚萧疏,任人嘲宰予。
鸟惊林下梦,风展枕前书。
正作庄生蝶,谁知惠子鱼。
人间无乐事,直拟到华胥。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状态。首句“筠桂晚萧疏”以自然景物开篇,筠桂即竹和 Osmanthus fragrans(一种香气浓郁的花),它们在傍晚时分显得尤为清新脱俗,既是对物理环境的描绘,也暗示了一种淡泊名利的心境。
“任人嘲宰予”表达了诗人对于外界评价持一种豁达态度,不以世人的议论为意。这也体现出古代文人常有的超然物外、不随波逐流的精神追求。
第三句“鸟惊林下梦,风展枕前书”则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描写。这里的“梦”与“书”都是抽象概念,它们通过“鸟惊”和“风展”的动作被唤醒,这既可能是指诗人的灵感突然涌现,也可理解为诗人内心深处的思考被外界的干扰打断,呈现出一种宁静而又容易被打破的状态。
接下来的“正作庄生蝶,谁知惠子鱼”则是对两位古代哲学家的引用。庄周梦蝶、惠施观鱼都是中国哲学史上的著名寓言,它们分别象征着精神自由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诗人通过这些典故表达自己对于超越现实束缚、达到心灵自由状态的向往。
最后,“人间无乐事,直拟到华胥”则是对世俗生活的一种悲观态度,同时也透露着诗人对于某种理想境界——“华胥”的追求。这里的“华胥”通常被解释为一处遥远而美好的地方,或许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乌托邦。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内心世界的描绘,以及古代哲学典故的引用,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一泓落古寺,三赤开方池。
怀山决渎后,烁石流金时。
君看此廉泉,不增亦不亏。
炯炯玉色透,灿灿金沙辉。
朅来临古亭,石铫行相随。
呼童试春芽,活火烹新奇。
一咽利喉吻,再啜心神怡。
泠然清风来,玉液通华池。
忆我心地初,与水同一几。
心泉本无事,何必希夷齐。
曰泉已强名,况复有是非。
一笑付自然,贪廉吾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