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劳劳久倦游,偶思清啸得高楼。
淮山中断开平楚,颍树遥分见数州。
地僻市官偏倨傲,年荒关吏且穷愁。
乡心绝似胎簪水,日夜东南不尽流。
书剑劳劳久倦游,偶思清啸得高楼。
淮山中断开平楚,颍树遥分见数州。
地僻市官偏倨傲,年荒关吏且穷愁。
乡心绝似胎簪水,日夜东南不尽流。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的《登寓楼》。诗中描绘了诗人远离家乡,四处游历的疲惫与厌倦之情,以及在寓楼之上眺望远方时的复杂心境。
首联“书剑劳劳久倦游,偶思清啸得高楼”,开篇即道出了诗人长期漂泊、劳碌不息的生活状态,以及偶尔寻求心灵宁静的愿望。诗人渴望在高楼之上,通过清啸来释放内心的疲惫与忧愁。
颔联“淮山中断开平楚,颍树遥分见数州”,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淮山与平楚相接,远处的颍树将视线引向数个州县,展现了广阔无垠的自然景观,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思念。
颈联“地僻市官偏倨傲,年荒关吏且穷愁”,则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在偏远之地,市官骄横自大,而在荒年之时,关吏也饱受困苦。这一对比不仅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也映射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切忧虑。
尾联“乡心绝似胎簪水,日夜东南不尽流”,以生动的比喻收束全诗。诗人的心绪如同不断流淌的河水,日夜不息地思念着家乡。这种比喻既形象又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无法割舍的情感。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个人经历的感慨,也有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思泉种德懋,后皇命淳美。
髧髦传正学,一念不妄起。
真固满腔仁,兢兢日增累。
甲子正一周,庞眉追角绮。
年年三月初,南极何炜炜。
预酌长生尊,家庆合庭鲤。
今岁南极光,一照千馀里。
我有百灵丹,远寄螺江边。
殷勤为子寿,角亢光芒寒。
一丸当一岁,送以华池泉。
初进双目清,再进华颠玄。
三进毛骨换,四进还童颜。
五进志气神,六七八进生羽翰。
进进诚不已,俯拍洪崖肩。
不须驾黄鹄,炯炯天地之方圆。
只恐独立无与侣,不如归来岁寒之下相周旋。
我有一泓水,清明如鉴开。
妍丑自来往,曾不留纤埃。
静而涵万古,动时濡九垓。
人与我同得,是名为灵台。
胡乃忍芜秽,漂沦良可哀。
当知克己如汲井,汲去污浊清自回。
洙泗渊源初不息,河洛流派空争猜。
为学工夫孰大此,莫翻波浪惊儿孩。
昌黎脩绠志徒苦,瘦岛辘轳用未该。
请观朱子方塘喻,要识源头活水来。
帆卸西湾侧。望康庐、老峰面目,旧曾相识。
岁岁滔滔江浪远,回首暮云空碧。
今想见、发痕全白。
眠鹿矶头茅屋烂,问草堂、谁管真泉石。
还更有,青牛迹。老峰点首如招客。
道十年、玉斗窗间,两成疏觌。
赢得老夫谙阅世,不作少年太息。
看雨馀、依旧青山色。
汶上归来重过我,最峰头、新长芝堪摘。
分半席、共横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