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莲冠春草裙,依稀风调似文君。
烦君玉指分明语,知是琴心佯不闻。
秋水莲冠春草裙,依稀风调似文君。
烦君玉指分明语,知是琴心佯不闻。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名为《和殷协律琴思》。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友人的怀念。
“秋水莲冠春草裙”,这两句以生动的意象将自然之美与季节之变融为一体。秋天的荷花如同头上的华丽装饰,春日的青草则像轻柔的衣裳。这不仅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更隐含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追求。
“依稀风调似文君”,诗人通过“依稀”一词,传达了一种模糊而又亲切的情感。这里的“文君”指的是古代著名的音乐家、文学家文征明,他以擅长琴艺和优美的文章而闻名。这句诗表明了诗人对于那位风格类似文征明的朋友或艺术家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其音乐才华的赞赏。
“烦君玉指分明语”,这句中,“玉指”形容手指细腻如玉,显示了诗人对朋友细腻、优美琴艺的欣赏。“分明语”则强调了琴声之清晰可辨,好似朋友的语言一样温柔而又清楚。
“知是琴心佯不闻”,这句表达了诗人的深情与淡漠。尽管内心深处对那优美的琴音怀有深厚的情感,但外在表现却是一副若无其事、佯装不知的样子。这既反映了诗人复杂的心理状态,也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艺术态度。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音乐美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艺术追求。
自我去廊庙,远举如飞蓬。
徇道敢怀禄,谋身殊未工。
空馀耿耿心,不惭楚两龚。
幸然诸季贤,意气与我同。
何当恩听归,兵息道路通。
却寻惠山路,杖策得相从。
我家梁溪傍,门对九龙山。
山中有幽趣,游息可忘年。
陆子泉最甘,次之即龙渊。
馀波作梁溪,可溉万顷田。
公垂读书堂,古屋尚数间。
我欲隐山下,诛茅占其前。
疏泉凿池沼,植竹来云烟。
纵目望震泽,策杖登山巅。
神游八极表,心迹两超然。
更结莲社侣,远追竹林贤。
美人多恨颦双眉,眼波秋水增清奇。
天然此石巧相似,儒生作砚声酸嘶。
横云惨淡远山碧,犹带深闺画时色。
金坚玉润月轮圆,笑杀世间铜雀渴。
十年提挈随拙翁,相携谪堕溪山中。
窗明几净日相对,风露夜永灯光红。
毛颖陈玄用功处,发秃肌销留不住。
与君长此结幽欢,我自多言子无语。
我观诸佛子,皆以妄自冥。
不知有无想,一切俱是妄。
认有以为实,夫岂识无有。
如人具诸欲,耳目与鼻舌。
百体俱动作,动作皆有相。
耳欲以听声,有耳言可闻。
弦匏与笙箫,皆具诸宫羽。
虽然始一奏,有耳悉皆闻。
众生于是时,知声不知耳。
众音始一阕,寂静无有声。
倾耳而听之,无一可闻者。
众生于是时,知耳不知声。
至于目视色,亦复如耳根。
知色为有形,乃以色为有。
宁知本无色,何况于目睫。
乃至鼻闻臭,口舌所啖食。
百体诸毛发,意有所为者。
行步与坐卧,喘息及呼吸。
方其有为时,无一不为有。
诸为悉皆空,了无有一存。
心惟昨所为,恍惚如梦事。
我昔礼菩萨,是为真见者。
譬如闻众声,认声为有响。
比其不及礼,菩萨那得见。
譬如众声灭,初不闻馀音。
始缘以妄情,乃复有见否。
亦如今所梦,见否理不殊。
大士笑不言,吾亦无所说。
有如舍利佛,默默对天女。
稽首作偈言,犹以言为痛。
云何两无言,而入不二门。
我与诸佛子,究竟得成道。
《梦礼僧伽大士》【宋·周紫芝】我观诸佛子,皆以妄自冥。不知有无想,一切俱是妄。认有以为实,夫岂识无有。如人具诸欲,耳目与鼻舌。百体俱动作,动作皆有相。耳欲以听声,有耳言可闻。弦匏与笙箫,皆具诸宫羽。虽然始一奏,有耳悉皆闻。众生于是时,知声不知耳。众音始一阕,寂静无有声。倾耳而听之,无一可闻者。众生于是时,知耳不知声。至于目视色,亦复如耳根。知色为有形,乃以色为有。宁知本无色,何况于目睫。乃至鼻闻臭,口舌所啖食。百体诸毛发,意有所为者。行步与坐卧,喘息及呼吸。方其有为时,无一不为有。诸为悉皆空,了无有一存。心惟昨所为,恍惚如梦事。我昔礼菩萨,是为真见者。譬如闻众声,认声为有响。比其不及礼,菩萨那得见。譬如众声灭,初不闻馀音。始缘以妄情,乃复有见否。亦如今所梦,见否理不殊。大士笑不言,吾亦无所说。有如舍利佛,默默对天女。稽首作偈言,犹以言为痛。云何两无言,而入不二门。我与诸佛子,究竟得成道。
https://shici.929r.com/shici/txW2vjUK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