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山岂无石,人自厌嵯峨。
有水能不流,人自厌风波。
所见亦由人,山水本无他。
有山岂无石,人自厌嵯峨。
有水能不流,人自厌风波。
所见亦由人,山水本无他。
这首诗以山水为喻,探讨了人的主观感受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诗人通过“有山岂无石,人自厌嵯峨。有水能不流,人自厌风波。”这几句,描绘了山石和水流的自然状态,并指出这些自然现象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是因为人的主观感受而被赋予了喜恶的情感。山石虽峻峭,但对山石本身并无喜厌之感;水流虽波动,但水自身并不因此而感到困扰。诗人以此引出“所见亦由人,山水本无他。”的结论,强调了人的主观意识在感知世界中的作用,山水的本质并未因人的喜好而改变。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在面对自然时的主观情感如何影响对事物的认知。通过对比山石与水流的自然状态与人的主观感受,诗人引导读者思考,我们在面对外界事物时,是否过于依赖个人的感受和情绪,而忽略了事物本身的客观存在。这种思考方式,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洞察,以及对自然与人性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理解。
三面楼台百丈峰,西岩高枕树重重。
晴攀翠竹题诗滑,秋摘黄花酿酒浓。
山殿日斜喧鸟雀,石潭波动戏鱼龙。
今来故国遥相忆,月照千山半夜钟。
涧梅寒正发,莫信笛中吹。
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
折惊山鸟散,携任野蜂随。
今日从公醉,何人倒接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