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水泛苍茫,澄秋夕照光。
渔矶潭藓滑,樵担野花芳。
扫榻延居士,鸣钟礼法王。
禅关随喜处,缓步上高冈。
烟水泛苍茫,澄秋夕照光。
渔矶潭藓滑,樵担野花芳。
扫榻延居士,鸣钟礼法王。
禅关随喜处,缓步上高冈。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傍晚探访剑潭寺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交融。首句“烟水泛苍茫”以烟波浩渺的水面和苍茫的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接着,“澄秋夕照光”一句,将画面聚焦于夕阳映照下的清澈秋水,光影交织,美不胜收。
“渔矶潭藓滑,樵担野花芳”两句,分别描绘了渔人垂钓的静谧场景和山间砍柴人肩挑野花的生动画面,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渔矶上的苔藓虽滑,却不妨碍渔人的悠闲自得;樵夫的担子虽重,却因野花的香气而增添了几分愉悦。
“扫榻延居士,鸣钟礼法王”则转而描写寺内的情景,诗人清扫床榻,热情地邀请来访的高僧(居士),并敲响钟声,向佛法的尊崇者(法王)表达敬意。这一细节体现了佛教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所具有的庄严与和谐。
最后,“禅关随喜处,缓步上高冈”表达了诗人对禅宗精神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在自然与宗教的融合中找到心灵慰藉的愿望。他缓缓步行至高处,似乎在寻求更高的领悟与内心的平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不仅展现了自然风光的美丽,也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宗教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个体在追寻精神寄托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露重蟾寒,风高雁只,静夜犹眷孤芳。
一枝花瘦,难舍是秋光。
偷觑嫦娥宝镜,怜青女、同照飞霜。
江乡里,提鸥挈鹭,晚棹歇渔榔。愁长。
千万户,敲残砧杵,梦在辽阳。
忽胡筑亘动,走马仓皇。
惹起冷蛩声诉,灯剔处、无限凄凉。
相思苦,天涯焰火,何地奏霓裳。
玉窗长别,分今生、不见泪痕弹粉。
春梦潜窥,蓦相逢傍晚,亭亭细问。
背人处,倩妆谁认。朝雨香残,斜门烟亸,耐他思忖。
常时上林芳讯。见玉妃侵晓,撩乱双鬓。
妒杀夭桃,占东风不稳。
如今瘦损,悔前度、挂心提恨。
又欲成阴,一时判与,早莺衔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