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长歌招屈子,女儿高髻学昭君。
虽存九辨欲谁继,便有琵琶那忍闻。
渔父长歌招屈子,女儿高髻学昭君。
虽存九辨欲谁继,便有琵琶那忍闻。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流谦的《新滩三首·其二》,其中融合了对古代美女和高洁情操的赞美,以及个人对于才华横溢却不得志的感慨。
"渔父长歌招屈子,女儿高髻学昭君。" 这两句通过描述渔父以歌声召唤屈原,而女儿则效仿昭君之貌,展示了诗人对古代美女的向往和赞赏,以及对才华横溢者的怀念。
"虽存九辨欲谁继,"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才华虽然得以保留,但又觉得无处发挥,无人能够理解和继承自己的忧虑。
"便有琵琶那忍闻。" 这句则描绘出诗人在寂寞中寻找慰藉,通过奏鸣琵琶来抒发内心的不平与无奈,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无法得到认同和欣赏的哀伤。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同时也透露出了个人才华难以施展的悲凉。
故家乔木,门巷桥通市。
市隐有林峦,记听秋,冷枫疏绮。
定巢新燕,胥宇报先声,轻梦占,旧楼台,解道迁莺喜。
红梅一曲,词客风流地。
霜叶胜花妍,算吴歌,好音能继。
渔樵争席,输与海鸥閒,秋色里,许平分,早办为邻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