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秦楼近灞桥,箫声何处起岧峣。
珠帘百尺东风里,双凤联翩逐翠翘。
十里秦楼近灞桥,箫声何处起岧峣。
珠帘百尺东风里,双凤联翩逐翠翘。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场景,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与美感的世界。首先,“十里秦楼近灞桥”,开篇即以“十里”二字勾勒出秦楼的辽阔与距离感,而“近灞桥”则暗示了地点的特定与历史的沉淀,营造出一种古韵悠长的氛围。
接着,“箫声何处起岧峣”,一句中“箫声”代表了音乐的美妙与情感的深邃,“何处”则增添了一份寻觅与期待的意味,“起岧峣”则描绘出声音在高处回荡的情景,仿佛是天籁之音,令人遐想无限。
“珠帘百尺东风里,双凤联翩逐翠翘。”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画面的细节与动态美。珠帘随风轻摆,展现出一种华贵与柔美的结合;“百尺”不仅强调了高度,也暗示了空间的广阔。而“双凤联翩逐翠翘”则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飞翔的动态美,以及与翠绿之物的和谐共存,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构建了一个既具古典韵味又富有现代审美情趣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份独特的东方美学魅力。
三月三日天清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内,江上已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引,马前已被红旗阵。
两岸罗衣破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擢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雷声冲急波相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江上人呼霹雳声,竿头綵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标示输赢赏,两岸十舟五来往。
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
不思得所各休去,会到摧舟折楫时。
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
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
水阔苍梧野,天高白帝秋。
途穷那免哭,身老不禁愁。
大府才能会,诸公德业优。
北归冲雨雪,谁悯敝貂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