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弃谁怜,斜阳下、无言独立。
人疑是、长安古道,卧驼荆陌。
高冢夷为鸣屐路,丰碑借作支床石。
怎翟公、罗雀已无门,犹留客。钟鼓室,他人入。
松楸地,灵狐宅。问邱山华屋,忍谈今昔。
野火更防身后劫,鬼雄难护耕余域。
正摩挲、欲与话桑沧,山风急。
捐弃谁怜,斜阳下、无言独立。
人疑是、长安古道,卧驼荆陌。
高冢夷为鸣屐路,丰碑借作支床石。
怎翟公、罗雀已无门,犹留客。钟鼓室,他人入。
松楸地,灵狐宅。问邱山华屋,忍谈今昔。
野火更防身后劫,鬼雄难护耕余域。
正摩挲、欲与话桑沧,山风急。
这首《满江红》描绘了草原上无主翁仲(古代立于墓前的石像)的凄凉景象,充满了历史沧桑和时间流转的感慨。
“捐弃谁怜”,开篇便以一问句引出主题,翁仲被遗弃在草原之上,无人怜惜。接着“斜阳下、无言独立”一句,通过夕阳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孤寂与落寞的氛围,翁仲独自站立在草原之上,仿佛是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人疑是、长安古道,卧驼荆陌。”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翁仲所在之地与长安古道相联系,长安作为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翁仲所在的荒凉之地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历史的变迁和物是人非的主题。
“高冢夷为鸣屐路,丰碑借作支床石。”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翁仲所处环境的荒凉,高大的坟墓变成了行走的道路,丰碑也成了支撑床板的石头,形象地表现了时间对物质的侵蚀和遗忘。
“怎翟公、罗雀已无门,犹留客。”翟公典故出自《史记》,原指翟公家门庭若市时的宾客,后来比喻权贵门下的宾客。此处借用翟公的典故,表达了即使曾经显赫的人物,如今也门可罗雀,只有孤独的翁仲还在这里等待着过往的客人。
“钟鼓室,他人入。松楸地,灵狐宅。”这两句继续描述翁仲周围环境的变化,钟鼓室被他人占据,松楸地成为了灵狐的栖息地,象征着历史的更迭和自然的轮回。
“问邱山华屋,忍谈今昔。”这一句提出了一个疑问,询问着那些曾经辉煌的邱山华屋,如今又如何?表达了对过去繁华与现今荒凉的对比思考。
“野火更防身后劫,鬼雄难护耕余域。”这两句强调了自然的力量和时间的无情,野火可能随时毁灭一切,即使是英勇的鬼魂也无法保护这片耕种的土地免受破坏。
“正摩挲、欲与话桑沧,山风急。”最后,翁仲似乎想要与人交谈,分享历史的变迁,但被急促的山风打断,暗示了对话的不可能,也强化了主题的哀愁与无奈。
整首词通过对翁仲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流逝、时间的无情以及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冲突,表达了对过去辉煌与当前荒凉的深刻反思。
乌府初持宪,彤庭首抗章。
重渊思取日,三伏遽飞霜。
结舌人何挤,捐躯独可伤。
凭谁司国是,空自沮台纲。
北极枢旋正,前星色再扬。
褒忠光隧室,诛佞榜朝堂。
未觉英魂散,偏怜庆泽长。
宸衷矜寡妇,恩典及诸郎。
愧我生虽后,书公传最详。
正观毛发耸,昌诵齿牙香。
漫尔编芸帙,无由奠桂浆。
青松碑石古,白草墓台荒。
肖像千金在,怀人一鉴亡。
感时歌楚些,清泪欲浪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