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法虽甚苛,秦吏若犹拙。
山林不数里,俾尔逃得脱。
予观后世事,政役火烈烈。
苟非为鬼神,何计避羁绁。
圣皇今在御,百事咸均节。
常披诏书意,苦念生财竭。
谁能将顺者,所望在贤哲。
无使峰中人,笑我民屠裂。
秦法虽甚苛,秦吏若犹拙。
山林不数里,俾尔逃得脱。
予观后世事,政役火烈烈。
苟非为鬼神,何计避羁绁。
圣皇今在御,百事咸均节。
常披诏书意,苦念生财竭。
谁能将顺者,所望在贤哲。
无使峰中人,笑我民屠裂。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李觏所创作,名为《和苏著作麻姑十咏(其五)秦人峰》。诗中表现了作者对于历史的反思,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
诗的开篇“秦法虽甚苛,秦吏若犹拙”,指的是秦朝的法律虽然极为严苛,但执行这些法律的官吏却往往笨拙无能。紧接着,“山林不数里,俾尔逃得脱”则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山林也不远,只要几里之遥,就足以让人逃离秦法的桎梏。
“予观后世事,政役火烈烈”,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中不断重复的暴政和劳役深感忧虑。接下来的“苟非为鬼神,何计避羁绁”则是说如果不是成为鬼神,即使有再多的智慧也无法逃脱世间的纷争与束缚。
然而,在这首诗的后半部分,作者转而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某种期待和希望。如“圣皇今在御,百事咸均节”、“常披诏书意,苦念生财竭”,这些句子显示出作者对于宋朝统治者的期望,他们希望通过贤明的统治来平衡各种事务,减轻民众的负担。
最后,“谁能将顺者,所望在贤哲”表达了作者对能够顺应时势、为民请命的贤者寄予厚望。而“无使峰中人,笑我民屠裂”则是希望不要让山林中的隐逸之人看到百姓的苦难,从而嘲笑本朝的统治。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深邃的历史洞察力,也表达了对于理想政治状态的向往。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李觏在诗中传递了一种对于社会和谐、民生幸福的强烈愿景。
壮哉波心之石生绝奇,凌空屹立势如飞。
鸾翔凤翥不足数,白龙跃出昆明池。
溟濛烟雾惊波里,巨鳌鼓鬣参差起。
中流隐隐障狂澜,冯夷却扫三千里。
银车驾马呼天来,坐令屏息如衔枚。
长鲸俯首不敢动,空馀蜃气成楼台。
飘风暴雨何迅速,深谷为陵陵为谷。
惟有厓门两岸边,鹭渚鸥沙接平陆。
朝朝暮暮变桑田,青山绿水自年年。
渔舟贾舶閒来往,帆樯不断行人烟。
洪涛巨浸今千载,潮落潮生长不改。
毋乃龙宫推出铁昆崙,来与乾坤镇沧海。
镇沧海,何嶙峋,若比朝中是直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