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结萧萧宅,松周浅浅山。
斧桑云堕绿,堤水月留弯。
杨蕊风团去,虫丝燕掠还。
行经双只堠,曾未彻重关。
茅结萧萧宅,松周浅浅山。
斧桑云堕绿,堤水月留弯。
杨蕊风团去,虫丝燕掠还。
行经双只堠,曾未彻重关。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田园风光,充满了宁静与和谐之美。开篇“茅结萧萧宅”,设定了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场景,茅草随风摇曳,给人以归隐田园的意境。“松周浅浅山”则描绘了山势不峻,松树环抱的景象,显得既亲切又温馨。
接着,“斧桑云堕绿”中“斧桑”指的是斫剪桑枝,可能是农家劳作的情景,但这里并未表现出辛勤或艰难,反而透露出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态度。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一片生机勃勃。
“堤水月留弯”则是夜景的描写,堤岸旁流水映着明月,水波轻漾,月光如练,构成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画面。这里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造诣,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杨蕊风团去”写的是秋天杨树的花絮随风飘散,轻盈优雅。“虫丝燕掠还”则可能是描绘早春时节,昆虫活动的线索和燕子的飞舞交织出生机。
最后两句,“行经双只堠,曾未彻重关”,似乎是在叙述诗人行走经过的一种结构——堠,这是一种田野间的小道或界限。诗人表达了自己虽然行走在这样的路径上,但从未深入过那些深远的地方。这可能隐喻着诗人的生活态度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夫子傲常调,诏书下徵求。
知君欲谒帝,秣马趋西周。
逸足何骎骎,美声实风流。
学富赡清词,下笔不能休。
君家一何盛,赫奕难为俦。
伯父四五人,同时为诸侯。
忆昨始相值,值君客贝丘。
相看复乘兴,携手到冀州。
前日在南县,与君上北楼。
野旷不见山,白日落草头。
客舍梨花繁,深花隐鸣鸠。
南邻新酒熟,有女弹箜篌。
醉后或狂歌,酒醒满离忧。
主人不相识,此地难淹留。
吾庐终南下,堪与王孙游。
何当肯相寻,澧上一孤舟。
秦州歌儿歌调苦,偏能立唱濮阳女。
座中醉客不得意,闻之一声泪如雨。
向使逢着汉帝怜,董贤气咽不能语。
白羽绿弓弦,年年只在边。
还家剑锋尽,出塞马蹄穿。
逐虏西踰海,平胡北到天。
封侯应不远,燕颔岂徒然。
轮台风物异,地是古单于。
三月无青草,千家尽白榆。
蕃书文字别,胡俗语音殊。
愁见流沙北,天西海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