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阿瞒乱世奸臣,招兵纳将,灭蜀吞吴,得意洋洋,定必踏平二国,谁知容道遇云长,潼关逢孟起,一命岂难逃乎?
光景无多,转盼竟归司马;
刘先主雄才大略,布德行仁,怜贫恤老,小心翼翼,况教功盖三分,纵使出师征北魏,除暴缚南蛮,群凶真易服矣,明良有庆,举头共见飞龙。
曹阿瞒乱世奸臣,招兵纳将,灭蜀吞吴,得意洋洋,定必踏平二国,谁知容道遇云长,潼关逢孟起,一命岂难逃乎?
光景无多,转盼竟归司马;
刘先主雄才大略,布德行仁,怜贫恤老,小心翼翼,况教功盖三分,纵使出师征北魏,除暴缚南蛮,群凶真易服矣,明良有庆,举头共见飞龙。
此诗以历史人物曹操与刘备为引线,描绘了乱世英雄的壮志与命运的无常。曹操作为乱世奸臣,虽有雄心壮志,却在命运的转折点上遭遇关羽与马超,暗示其最终命运的不可逃脱。刘备则以其雄才大略与仁德之心,不仅成就三分天下之功业,更展现了明君与贤臣相辅相成的景象。诗中通过对比曹操与刘备的不同结局,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以及对明君与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愿景。
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历史典故,如“定必踏平二国”、“光景无多”、“转盼竟归司马”、“功盖三分”、“出师征北魏”、“除暴缚南蛮”,不仅展现了历史人物的壮志与功业,也暗含了对历史进程的洞察与反思。同时,“一命岂难逃乎?”一句,既是对曹操命运的疑问,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描绘,反映了对英雄命运、历史进程以及明君贤臣关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独到见解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铅山山间紫溪边,违松别菊几十年。
只今解组赋归去,载寻二物同周旋。
从教藓蔓荒三径,乔木芳苗尚繁盛。
盘桓树底仰高标,傲睨轩中谐逸兴。
平生于尔颇有情,寓目便觉襟怀清。
根跑茯苓斸雪块,蕊茁蓓蕾攒金英。
俗尘到少柴门闭,密叶屯云花绕砌。
翠耸端宜太白巢,黄舒最适渊明意。
非徒抚玩忧暂忘,更怜也解凌冰霜。
梦回半夜生秋籁,节过重阳馀晚香。
朝观夕对当窗牖,心交弗渝还耐久。
懒伴孤山处士梅,惟依彭泽先生柳。
钜干低丛总足怡,时飘苍雪坠东篱。
抡材不愿为梁栋,介寿何妨泛酒卮。
松花冈头雷雨急,坡陀流膏渍香汁。
新泥日蒸气深入,穿苔破藓钉戢戢。
如盖如芝万玉立,紫黄百余红间十。
燕支微匀滑更湿,倾筐盛之行且拾。
天随杞菊谩苦涩,采归芼之脱巾笠。
桑鹅楮鸡皆不及,嫫姑天花当拱揖。
盐豉作羹炊玉粒,先生饱饭踏晓日,更遣樵青行负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