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潦奔湍响涧阴,风回隐隐更沉沉。
如今又识临流乐,未信濠梁有是心。
积潦奔湍响涧阴,风回隐隐更沉沉。
如今又识临流乐,未信濠梁有是心。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沿涧观流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与心灵的交融。
首句“积潦奔湍响涧阴”,描绘了山涧中积水汇聚成急流,水流在阴暗处发出哗哗声响的情景。这里的“积潦”指积聚的流水,“奔湍”形容水流快速奔腾,“响涧阴”则强调了水流在幽暗山谷中的回响。整句营造出了一种动态与静谧交织的氛围,让人仿佛能听到水声,感受到山涧的深邃与宁静。
次句“风回隐隐更沉沉”,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幽静与神秘。随着风吹过,山谷中的声音变得更加隐约,似乎连空气都变得厚重起来。“风回”暗示了风向的变化,而“隐隐”和“沉沉”则强化了环境的寂静与深远,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感。
后两句“如今又识临流乐,未信濠梁有是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通过“临流乐”这一行为,诗人不仅享受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乐趣,还从中领悟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心境。这里的“濠梁”出自庄子的典故,常用来比喻远离尘嚣、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对比,表明自己已不再为世俗的功利所累,而是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生动的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受和心灵的升华,体现了宋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倾向。
道本自然,但有为、头头是错。
若一味谈空,如何摸索。
无有双忘终不了,两边兼用遭缠缚。
都不如、默默守其中,神逸乐。
过去事,须忘却。
未来事,休详度。
这见在工夫,更休泥着。
六欲不生三毒灭,一阳来复群阴剥。
悟真空、抱本还元虚,为真觉。
得遇真传,便知下手,成功不难。
得癸生之际,抽铅添汞,火休太燥,水莫令寒。
鼓动巽风,扇开炉*,武炼方烹不等闲。
金炉内,个两般灵物,锻炼成丸。
先须打破疑团。
方透归根复命关。
使赤子乘龙,离宫取水,金公跨虎,运火烧山。
金公无言,姹女敛袂,一个时辰炼就丹。
浑吞了,证金刚不坏,超出人间。
曲径旁蹊,三百六十,门门不同。
若泥在一身,终须着物,离于形体,又属顽空。
无有兼行,如何下手,两下俱捐理不通。
修真士,若不知玄窍,徒尔劳工。
些儿妙处难穷。
亲见了、方能达本宗。
况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观之似有,觅又无踪。
个个见成,人人不识,我把天机泄与公。
玄关窍,与虚无造化,总在当中。
土釜要端正,定里问黄公。
流戊就己,须待山下出泉蒙。
采药堤防不及,行火休教太过,贵在得其中。
执中常不易,天理感而通。
那些儿,玄妙处,实难穷。
自从会得,庵中无日不春风。
便把西方少女,嫁与南陵赤子,相见永和同。
十月圣胎备,脱蜕烁虚空。
一粒金丹,这出处、孰知年劫。
若不识根源,怎生调燮。
况是自家元有底,何须着相胡施设。
我分明、举似学仙人,天机泄。
软如绵,硬似铁。
利如金,圆似月。
又不方不圆,无亏无缺。
放则迸开天地穷,收来隐在虚无穴。
问不收不放作么生,应难说。
不识不知,无声无臭,名曰希微。
只道个便是,全真妙本,人能透得,即刻知几。
闻法闻经,说禅说道,执象泥文都属非。
君还悟,这平常日用,总是玄机。
仍凭决烈行持。
把四象五行收拾归。
会两仪妙合,三元辐辏,一灵不昧,万化皈依。
精气凝神,缘情返性,迸出蟾光遍界辉。
形神妙,向太虚之外,独露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