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抱乌石,赤日过林青。
地瘠河流瘦,兵荒草木腥。
蹲鸱留俭岁,鬼蔓曳空亭。
灌莽丛祠畔,人烟隔杳冥。
白云抱乌石,赤日过林青。
地瘠河流瘦,兵荒草木腥。
蹲鸱留俭岁,鬼蔓曳空亭。
灌莽丛祠畔,人烟隔杳冥。
这首诗描绘了山行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象与社会状况,充满了深沉的意境和丰富的画面感。
首句“白云抱乌石”,以白云环绕乌石的形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乌石在云中若隐若现,仿佛是大自然中的一颗孤独的宝石。接着,“赤日过林青”一句,通过赤日与绿林的对比,展现了夏日阳光穿透树林的景象,色彩鲜明,生动活泼。
“地瘠河流瘦,兵荒草木腥”两句,笔锋一转,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苦难。土地贫瘠,河流因缺乏滋养而显得瘦弱,草木因战火而散发出腥臭之气,形象地表现了战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人民生活的摧残。
“蹲鸱留俭岁,鬼蔓曳空亭”中,“蹲鸱”可能是指一种植物或食物,象征着在艰难岁月里人们寻找的食物来源。“留俭岁”则表达了在贫困年份里,人们努力保存食物以度过难关的情景。“鬼蔓”可能象征着战争或灾难带来的恐惧与绝望,它“曳空亭”则描绘了废墟中的凄凉景象,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动荡的背景。
最后,“灌莽丛祠畔,人烟隔杳冥”两句,将视线转向了山林中的祠庙,虽然人烟稀少,但祠庙的存在似乎为这片荒凉之地带来了一丝慰藉和希望。远处的山林与祠庙,与近处的荒凉形成对比,暗示着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们仍然保持着对信仰的坚持和对未来的希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山行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现实,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战争苦难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类坚韧不拔精神的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