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
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
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
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
原田败粟麦,欲诉嗟无赇。
间关幸见省,笞扑随其后。
况是交冬春,老弱就僵仆。
州家闭仓庾,县吏鞭租负。
乡邻铢两徵,坐逮空南亩。
取赀官一毫,奸桀已云富。
彼昏方怡然,自谓民父母。
朅来佐荒郡,懔懔常惭疚。
昔之心所哀,今也执其咎。
乘田圣所勉,况乃余之陋。
内讼敢不勤,同忧在僚友。
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
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
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
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
原田败粟麦,欲诉嗟无赇。
间关幸见省,笞扑随其后。
况是交冬春,老弱就僵仆。
州家闭仓庾,县吏鞭租负。
乡邻铢两徵,坐逮空南亩。
取赀官一毫,奸桀已云富。
彼昏方怡然,自谓民父母。
朅来佐荒郡,懔懔常惭疚。
昔之心所哀,今也执其咎。
乘田圣所勉,况乃余之陋。
内讼敢不勤,同忧在僚友。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批判。诗中通过对比昔日与今日的差异,表达了诗人对于百姓苦难和官府贪婪的愤慨之情。
首句“贱子昔在野”直接点出了诗人的自谦之态,“心哀此黔首”则透露出诗人对贫困人民的同情。接着“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描绘了即便是在丰收年份,百姓也不得温饱,更别提遇到水旱灾害的情况。这两句突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
而后文“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则揭示了官府的贪腐和不作为导致的社会问题,即便不是所有官吏都有问题,但大多数已沦为灾难的根源。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原田败粟麦,欲诉嗟无赇”、“间关幸见省,笞扑随其后”等描述了农民生活的困顿,以及官府对此种情况的冷漠态度。
诗中还特别强调了时间背景“况是交冬春”,以及老弱之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更是难以生存的情况。最后,通过“州家闭仓庾,县吏鞭租负”、“乡邻铢两徵,坐逮空南亩”等句子,批判了官府的暴行,以及农民因而陷入更深的困境。
诗人在最后几句中表达了对当权者自视为“民父母”的愤慨,并通过“乘田圣所勉,况乃余之陋”等字眼,强调自己虽然不才,但对于国家和百姓的忧虑与关切仍旧是真挚的。全诗末尾,“内讼敢不勤,同忧在僚友”则表现了诗人对朝廷内部矛盾和官员之间勾心的担忧,以及他希望与志同道合之士共同为民请命、分忧的愿望。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强烈的情感表达,深刻地揭示了宋代社会问题,特别是官府贪腐导致的农民困苦,以及诗人对于改革现状的迫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