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无绿营兵,羸弱不堪用。
不教驱而战,毋乃邹鲁鬨。
诛求到县官,刍茭罄所供。
出门如虎狼,百里为骚动。
未立尺寸功,已觉威权重。
他日封侯归,闾里谁敢从?
岂无绿营兵,羸弱不堪用。
不教驱而战,毋乃邹鲁鬨。
诛求到县官,刍茭罄所供。
出门如虎狼,百里为骚动。
未立尺寸功,已觉威权重。
他日封侯归,闾里谁敢从?
这首诗反映了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时期,军事制度的弊端和官府的贪婪。诗人以"岂无绿营兵"起笔,质疑为何拥有军队却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指出士兵们身体虚弱,战斗力低下。接着,诗人批评官府不让他们上阵杀敌,而是将他们当作敛财的工具,连县官也参与其中,百姓的财物被搜刮一空,导致地方秩序大乱。
"出门如虎狼,百里为骚动"形象地描绘了官差横行霸道,给民众带来的恐慌和不安。诗人对于这些官员没有实际建树,却凭借权势压榨百姓的行为深感不满,最后以担忧未来封侯归乡时,无人跟随的场景收尾,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忧虑和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整首诗语言质朴,寓言性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灵踪未遍寻,不觉溪色瞑。
回头问栖所,稍下杉萝径。
岩居更幽绝,涧户相隐映。
过此即神宫,虚堂惬云性。
四轩尽疏达,一榻何清零。
髣髴闻玉笙,鼓铿动凉磬。
风凝古松粒,露压脩荷柄。
万籁既无声,澄明但心听。
希微辨真语,若授虚皇命。
尺宅按来平,华池漱馀净。
频窥宿羽丽,三吸晨霞盛。
岂独冷衣襟,便堪遗造请。
徒深物外趣,未脱尘中病。
举首谢灵峰,徜徉事归榜。
气和灵府渐氤氲,酒有贤人药有君。
七字篇章看月得,百劳言语傍花闻。
闲寻古寺消晴日,最忆深溪枕夜云。
早晚共摇孤艇去,紫屏风外碧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