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的《过全椒哭凯龙川先生》,通过“过全椒”这一地点和“哭凯龙川先生”的情感线索,展现了对已故友人的深切哀悼与怀念。
首句“卧龙山势盘嶙峋”,以卧龙山的险峻之势起笔,暗示了环境的沉重与哀伤氛围的铺垫。接着,“驱车欲过车摧轮”描绘了诗人驾车前往悼念友人时的艰难与挑战,预示着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前途叱御且休发,腹痛为感生平恩”两句,诗人表达了在前行的路上,内心因对逝者深厚的情感而感到痛苦,仿佛身体的疼痛也是对往昔恩情的深刻回忆。
“甘棠到眼尽遗爱,摩挲恻怆伤心魂”中,“甘棠”借指友人,诗人看到与友人相关的物品,心中涌起对友人的思念与哀痛。接下来,“生无一面死未哭,此恸不比西州门”则表达了诗人对未能在生前见友人最后一面的遗憾与悲痛,这种情感之深,难以用言语表达。
“三年枉自设虚位,那尽生存感恩谊”揭示了诗人对友人生前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未能在友人生前给予更多支持与帮助的自责与内疚。
“此日青山叠叠愁,当年红烛条条泪”通过对比今昔,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与对友人离去的哀愁。
“辜负看花住马心,不才自分甘抛弃”流露出诗人对自己未能更好地陪伴友人,以及对友人离去的无力感。
“苦为方干抵死争,谁知争命原无计”表明了诗人对友人生前努力与抗争的理解与同情,同时也感叹于生命的脆弱与不可预测。
“此曹心力镇相怜,反自抛残辛苦地”表达了对友人付出与牺牲的敬佩,以及对友人离去后留下的孤独与痛苦的同情。
“两度战场餐血腥,先生手持千佛经”描述了友人生前的经历与信仰,体现了其坚韧与慈悲的品质。
“飘然上赴玉楼去,为道此间多不平”暗示了友人离世后的解脱与超脱,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精神追求的认可。
“遂令感诵溢吾党,岂独贱子缘私情”强调了友人对周围人的影响与感召力,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
“暴腮点额无所愤,从此江东亦将隐”表达了友人离去后,诗人及周围人对友人的怀念与追随,以及对友人生活方式的认同。
“斥鴳何来负翼风,蛴螬祇附伤心本”通过比喻,表达了对友人精神追求的赞美与对世俗束缚的不屑。
“丹旐多时返故乡,楚云燕月两茫茫”描绘了友人归葬的场景,以及诗人对友人离去后,自己与友人之间的距离感。
“可知德政崇碑下,尚有门生吊夕阳”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德政的追忆与尊敬,以及对友人身后仍有人怀念的欣慰。
整首诗情感丰富,语言凝练,通过对友人离世的哀悼与怀念,展现了深厚的友情与对逝者的深深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