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谷风尘起,良人去不归。
青楼多涕泪,紫塞隔音徽。
月下秋砧急,庭前桐叶飞。
榆关万里道,何处寄寒衣。
上谷风尘起,良人去不归。
青楼多涕泪,紫塞隔音徽。
月下秋砧急,庭前桐叶飞。
榆关万里道,何处寄寒衣。
这首明代佘翔的《关山月》描绘了一幅边塞思妇的画面。首句“上谷风尘起”以风尘四起象征战事的紧张与不安,良人“去不归”表达了对出征亲人的担忧和期盼。接着,“青楼多涕泪”写闺中女子因思念而涕泣,紫塞隔音徽则暗示了消息阻隔,音信难通。
“月下秋砧急”通过秋夜捣衣的声音,渲染出凄凉的氛围,暗示着女子在为远方的亲人赶制寒衣。最后一句“榆关万里道,何处寄寒衣”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挂念,以及对万里之外的路途遥不可及的无奈。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细腻的场景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古代边塞战争背景下家庭的离愁别绪,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