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东来日西没,斩华作城高突兀。
关中尚可一丸封,奉诏东征苦仓卒。
紫髯岂在青城山,白骨未收殽渑间。
至今秦人到关哭,泪随河水无时还。
黄河东来日西没,斩华作城高突兀。
关中尚可一丸封,奉诏东征苦仓卒。
紫髯岂在青城山,白骨未收殽渑间。
至今秦人到关哭,泪随河水无时还。
这首诗《潼关》是清代学者顾炎武所作,通过对潼关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悲壮。诗中以黄河的东流西没起笔,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接着描述潼关的雄伟与险峻,暗示其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关中尚可一丸封"一句,既是对潼关地理特征的赞美,也暗含对国家统一的向往。
"奉诏东征苦仓卒"则揭示了潼关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匆忙之中进行防御或进攻的艰难。"紫髯岂在青城山,白骨未收殽渑间"两句,通过对比青城山的宁静与潼关战场的残酷,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生命的哀悼。
最后,"至今秦人到关哭,泪随河水无时还"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记忆相连,表达了对过去苦难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忧虑。整首诗通过潼关这一具体地点,反映了更广泛的历史主题和人文关怀,体现了顾炎武作为思想家和历史学家的独特视角。
月轮隐东峰,奇彩在南岭。
北崖草木多,苍茫映光景。
玉盘忽微露,银浪泻千顷。
岩谷散陆离,万象杂形影。
不辞三更露,冒此白发顶。
老筇无前游,危处有新警。
涧光如翻鹤,变态发遥境。
回首房州城,山中夜何永。
大业征辽发闾左,军兴书檄煎膏火。
此时也复有闲人,自引岩泉拾山果。
后六百岁吾来游,洞中正夏凄如秋。
乳石床平可坐卧,水作珠帘月作钩。
十年神游八极表,浮名坐觉秋豪小。
试问岑公迎我不,鹤飞忽下青松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