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岩为胜,盘旋静气多。
端居已稳密,远眺更森罗。
泉脉知独异,山名喜是和。
惭予云水久,廿载始重过。
不以岩为胜,盘旋静气多。
端居已稳密,远眺更森罗。
泉脉知独异,山名喜是和。
惭予云水久,廿载始重过。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游览和山岩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感慨。
首句“不以岩为胜,盘旋静气多”,开篇即点明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独特见解,认为真正的美在于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而非外在的壮观景象。接着,“端居已稳密,远眺更森罗”两句,通过对比静坐与远望的两种视角,展现了山岩之美既有近观的细腻与宁静,也有远眺的壮丽与神秘。
“泉脉知独异,山名喜是和”则进一步深化了对和山岩自然之美的赞叹,泉水的流淌独特而清幽,山名的和美寓意着和谐与安宁。最后,“惭予云水久,廿载始重过”表达了作者对自己长久漂泊在外,如今得以再次回到这片熟悉的山水之间的感慨与欣慰,流露出对自然与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审美追求。
滕王何在。悄不见、歌容舞态。
有阁外、西山几点,槛外长江一带。
秖共他、少年王郎,凭阑感叹无聊赖。
却客底逢欢,尊前得句,序出风流佳槩。
又怎奈、嬉游处,人散后,韶华易改。
如今但暮雨,朝云来去,落霞孤鹜长千载。
此情谁解。叹萍踪、我亦漂流,未了江山债。
霜髭尽短,赢得愁心似海。
读书识字今可希,施郎死死忘其疲。
六艺妙处足不朽,上函雅故通精微。
符山堂中大布衣,渺然古心追籀斯。
七载寒窗校汉隶,欲以赤手报娄机。
卯柳桃菜纷谬误,我昔泛览多阙疑。
二首六身岂易晓,一束二缝亦难稽。
五日之门历所诮,三豕之渡史莫釐。
马尾虎穴充谈助,落笔茫茫空累唏。
吁嗟小学已废绝,我亦有目如雾迷。
昔者襄阳近临川,署名犹为世所讥。
施即何处得此本,老眼恍然逢珠玑。
符山遗书已四散,淮浦带草空离离。
神呵鬼护幸存此,一朝灵物得所归。
巧偷豪夺世不少,尚其宝之防速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