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识字今可希,施郎死死忘其疲。
六艺妙处足不朽,上函雅故通精微。
符山堂中大布衣,渺然古心追籀斯。
七载寒窗校汉隶,欲以赤手报娄机。
卯柳桃菜纷谬误,我昔泛览多阙疑。
二首六身岂易晓,一束二缝亦难稽。
五日之门历所诮,三豕之渡史莫釐。
马尾虎穴充谈助,落笔茫茫空累唏。
吁嗟小学已废绝,我亦有目如雾迷。
昔者襄阳近临川,署名犹为世所讥。
施即何处得此本,老眼恍然逢珠玑。
符山遗书已四散,淮浦带草空离离。
神呵鬼护幸存此,一朝灵物得所归。
巧偷豪夺世不少,尚其宝之防速飞。
读书识字今可希,施郎死死忘其疲。
六艺妙处足不朽,上函雅故通精微。
符山堂中大布衣,渺然古心追籀斯。
七载寒窗校汉隶,欲以赤手报娄机。
卯柳桃菜纷谬误,我昔泛览多阙疑。
二首六身岂易晓,一束二缝亦难稽。
五日之门历所诮,三豕之渡史莫釐。
马尾虎穴充谈助,落笔茫茫空累唏。
吁嗟小学已废绝,我亦有目如雾迷。
昔者襄阳近临川,署名犹为世所讥。
施即何处得此本,老眼恍然逢珠玑。
符山遗书已四散,淮浦带草空离离。
神呵鬼护幸存此,一朝灵物得所归。
巧偷豪夺世不少,尚其宝之防速飞。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全祖望创作,名为《题张艾亟斋手校汉隶释源后赠施六上含北亭》。全诗通过描述对古代文字学的研究与传承,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珍视和保护的深刻情感。
诗中首先提到“读书识字今可希”,反映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能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的人已经变得稀少。接着,诗人赞扬了施郎(可能指施六上)对于古代文化的执着追求,即便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疲惫也不放弃。这种精神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
“六艺妙处足不朽”一句,强调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精髓是永恒不变的,值得人们不断探索和传承。诗人进一步指出,施郎在符山堂中,以大布衣的身份,追寻着古代学者的足迹,通过七年寒窗苦读,专注于汉隶的研究,希望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来报答那些曾经给予他启发的智者。
诗中还提到了古代文字学中的难题,如“七载寒窗校汉隶”、“二首六身”、“五日之门”等,这些都是古代文字学研究中遇到的复杂问题。诗人感慨于这些难题的难以解决,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面对古代文献时的困惑和迷茫。
最后,全诗表达了对古代文化遗失的惋惜之情,以及对施郎等人努力保存和传承古代知识的敬佩。同时,诗人也提醒世人要珍惜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防止它们因各种原因而迅速消失。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文字学研究的描绘,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知识传承的重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寒日照残树,新霜结衰草。
有客奉高荐,策马奔远道。
声名近转大,文字素已好。
壮岁虽可恃,荣科亦宜早。
勉自报春晖,高堂亲发老。
峡中足啼鸟,盏邹不可会。
其道思归者,雄鸣即雌对。
前壑云渐起,后山月已背。
行人畏闻汝,一声一心碎。
峨峨仙鸾山,杳杳山上阁。
道傍问耕者,居云之所作。
居云倜傥士,缰锁不可缚。
读书三十年,议论写不涸。
纵横入众艺,深晓不止略。
自笑与世疏,回首念岩壑。
安排事幽隐,终老期此托。
结茅层峦巅,退比篱下雀。
栖枝榜其号,意岂羡鹏鹗。
时兹入岑绝,寄愤满寥廓。
江风拂危栏,涧月满疏箔。
独横古溜琴,远意追淡泊。
萧萧履霜操,隐隐天外落。
飘扬杂仙籁,泛响度林薄。
其谁共高兴,唯此猿与鹤。
愿言解尘缨,一赴方外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