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妒名禄,女子妒颜色。
古今坐此病,几丧人家国。
不惟庸众流,英才每被惑。
卓哉少陵翁,独能秉谦德。
当时言诗者,非甫则云白。
观其寄李诗,自谓如不及。
其实菽粟言,何用誇奇特。
兹人嗟已往,谁得其正脉。
独嘉不伐心,永言以为式。
男子妒名禄,女子妒颜色。
古今坐此病,几丧人家国。
不惟庸众流,英才每被惑。
卓哉少陵翁,独能秉谦德。
当时言诗者,非甫则云白。
观其寄李诗,自谓如不及。
其实菽粟言,何用誇奇特。
兹人嗟已往,谁得其正脉。
独嘉不伐心,永言以为式。
这首诗表达了对杜甫(字子美)的崇高敬意与深刻理解。诗人弘历(即乾隆皇帝)在《读杜子美集有感》中,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嫉妒心理,无论是对名声地位的追求还是外貌的艳羡,这种欲望往往导致个人乃至国家的不幸。
弘历指出,这种嫉妒不仅困扰着普通人,就连才华横溢的精英也难以幸免。然而,他特别赞扬了杜甫,称其为“卓哉少陵翁”,因为杜甫能够坚守谦逊的美德。通过引用杜甫给李氏的诗句,弘历展示了杜甫谦虚自省的一面,即使在赞誉面前,杜甫也自感不足,认为自己的成就尚不及他人。
弘历进一步感慨,杜甫的这种精神品质已成过去,无人能真正继承其精髓。他特别赞赏杜甫不自夸、不自伐的心性,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榜样,表达出对杜甫人格魅力的深深敬仰和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杜甫作品的深入解读,展现了弘历对古代文学大师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评价,同时也反映了他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向往。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