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昨见墨池传,重过琅琊忆晋贤。
旧里方塘称洗砚,得名应在永和前。
会稽昨见墨池传,重过琅琊忆晋贤。
旧里方塘称洗砚,得名应在永和前。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的《题洗砚池》其一,通过“会稽”与“琅琊”的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古代文人墨客的追思与敬仰之情。
首句“会稽昨见墨池传”,以“会稽”这一地名引入,暗指东晋时期王羲之在会稽(今浙江绍兴)洗砚的故事,通过“墨池传”三字,既点明了地点,也暗示了王羲之与书法艺术的深厚渊源。
次句“重过琅琊忆晋贤”,“琅琊”则指向了另一段历史,即东晋时期的琅琊王氏家族,尤其是琅琊王氏中的杰出人物,如王导、王敦等,他们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在文化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此句通过“重过”与“忆”二字,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贤士的怀念与敬意。
第三句“旧里方塘称洗砚”,将目光聚焦于具体的场景——“方塘”,这里借用了王羲之在会稽洗砚的典故,以“旧里”二字强调了对传统与历史的尊重,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于书法艺术的传承与追求。
最后一句“得名应在永和前”,巧妙地将“洗砚池”与“永和”相联系。“永和”是东晋穆帝年号,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兰亭集会,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此句通过“得名”与“永和前”之间的关联,不仅赞美了洗砚池的历史地位,也表达了对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的崇高评价。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与联想,展现了对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与高度评价。
蕊小雕琼,花明熔蜡,天交一旦俱芳。
丰臞虽异,皆熨水沈香。
应笑纷红堕紫,初未识、调粉涂黄。
凭肩处,金钿玉珥,不数寿阳妆。思量。
谁比似,酥裁笋指,蜜剪蜂房。
又何须酣酒,重暖瑶觞。
且放侧堆金缕,骊山冷、来浴温汤。
谁题品,青枝绿萼,俱未许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