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说苍梧杳霭间,风波帝子几时还。
胡沙恨是无湘竹,泪洒千行不作斑。
见说苍梧杳霭间,风波帝子几时还。
胡沙恨是无湘竹,泪洒千行不作斑。
这首诗名为《昭君词(其十四)》,由明代诗人罗洪先所作。通过“见说苍梧杳霭间,风波帝子几时还”这两句,诗人以苍梧之景起笔,营造出一种深远而神秘的氛围,仿佛引领读者穿越时空,来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苍梧,古代传说中的地方,常与湘妃、湘君等神话人物相关联,这里借以象征昭君的故乡或精神归宿。
“胡沙恨是无湘竹,泪洒千行不作斑”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胡沙,指的是边疆的荒漠,这里的“胡沙恨”既指昭君远嫁异域的悲痛,也暗含对边疆动荡不安的忧虑。湘竹,即湘妃竹,传说中湘妃的眼泪滴在竹上,竹子便化为斑点。然而,在这句诗中,“泪洒千行不作斑”,意味着昭君的泪水虽多,却未能如湘妃般留下斑驳的痕迹,暗示着她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或是命运的不公与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昭君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深切同情和对其命运的感慨。罗洪先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对比的手法,使得诗歌既有浓郁的历史感,又富含哲理意味,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年光胡不少留连,熟食清明又眼前。
敢望深宫传蜡烛,可堪小市禁炊烟。
满城风雨无杯酒,故国松楸欠纸钱。
老病心情冷时节,只将书策替幽禅。
剥啄谁敲户,仓皇客抱衾。
只看人似蚁,共道贼如林。
两岸论千里,扁舟抵万金。
病夫桑下恋,万一有佳音。
一别高明去,频为瘴疠侵。
连沧公境界,横碧我山林。
夜雨思同梦,秋风辱寄音。
他年如衣锦,毕世莫分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