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静成真隐,耽幽艺众芳。
一亭杨子宅,三径蒋公堂。
渐喜飧霞侣,将休结客场。
江湖心尚远,松菊岂全荒。
习静成真隐,耽幽艺众芳。
一亭杨子宅,三径蒋公堂。
渐喜飧霞侣,将休结客场。
江湖心尚远,松菊岂全荒。
此诗描绘了一位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然和谐的隐士形象。诗人通过“习静成真隐,耽幽艺众芳”两句,表达了自己沉浸于静谧之中,追求心灵的真正归隐,并且在幽静之地培育各种花卉,以此寄托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
接着,“一亭杨子宅,三径蒋公堂”两句,以历史人物杨子和蒋公的宅邸为喻,进一步强调了隐居之地的雅致与高洁,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于古代文人雅士生活情趣的向往与追求。
“渐喜飧霞侣,将休结客场”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亲近与喜爱,以及对与自然相伴的生活方式的满足与期待。这里的“飧霞侣”可能指的是与自然界的美好事物相伴,如日出日落、云霞变幻等,而“结客场”则可能是指远离世俗纷争,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最后,“江湖心尚远,松菊岂全荒”两句,表达了诗人虽身处尘世,但心却向往着广阔的天地与自然之美,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努力保持内心的纯净与自然的联系,不让世俗的杂念侵扰内心的宁静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追求,以及在喧嚣世界中寻找心灵净土的渴望。
季月黄花酒,今还过玉溪。
野僧谈众妙,林叟祇孤暌。
滕阁有前境,胥山无别蹊。
会须直学士,霄汉记閒栖。
能为博山游,想度丁公岭。
风乎两岩幽,泉石景逾静。
人谁无雅识,每每痼俗境。
书传所兴起,更复史集订。
于其游息间,趣味必隽永。
如君英妙年,宦达在俄顷。
因问知好修,何事不加省。
里居得往还,时亦具果茗。
诗来予和女,老意转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