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之水兮源远远,溪翁何在兮源不见。
昔之隐于此地兮自无怨,后世之人兮因兹亭以缱绻。
潜山之水兮源远远,溪翁何在兮源不见。
昔之隐于此地兮自无怨,后世之人兮因兹亭以缱绻。
这首诗描绘了潜山之水的遥远源头与溪翁的神秘踪迹,通过对比昔日隐居者的自在与后人对溪翁亭的眷恋,展现了时间流转中的情感变化与自然景观的永恒魅力。
首句“潜山之水兮源远远”,以“潜山”点明地点,“水”字引出主题,而“源远远”则强调了水流的深远与源头的不可见,营造了一种神秘而悠远的氛围。
接着,“溪翁何在兮源不见”一句,将话题转向了溪边的老者——“溪翁”。这里的“何在”与“不见”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溪翁的行踪飘忽不定,如同这源头一般难以捕捉,增添了人物的神秘色彩。
“昔之隐于此地兮自无怨”,诗人通过回忆昔日溪翁在此隐居的生活,表达了对溪翁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当时无忧无虑状态的赞美。这里的“无怨”不仅指溪翁个人心境的平和,也暗含了对现代社会复杂人际关系的一种反讽。
最后,“后世之人兮因兹亭以缱绻”则将视角转向了未来,溪翁亭成为了后人缅怀与追忆溪翁的地方,人们在这里寄托了对溪翁的思念之情,形成了情感的纽带。这一句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相融合,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传承与文化记忆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与人物命运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时间、空间与情感的交织,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悟空塔前双桧树,化龙已上诸天去。
犀牛扇子破多时,欲觅牛儿无觅处。
千年公案重于山,还我牛儿竟不还。
桧树东边结庐者,亦欲置在犀牛间。
画史安能知许事,此中真有西来意。
莫论桧东与桧西,且复还我犀牛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