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亡底事论迟速,疑信元关笔削权。
华衮有褒须系日,貂珰何力敢移天。
鲁公生气谁云死,石显阴谋自合传。
多少白头还牖下,姓名能得几人怜。
身亡底事论迟速,疑信元关笔削权。
华衮有褒须系日,貂珰何力敢移天。
鲁公生气谁云死,石显阴谋自合传。
多少白头还牖下,姓名能得几人怜。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罗洪先所作的《考正刘忠悯公讳日》。诗中探讨了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历史记载公正性的质疑与反思。
首句“身亡底事论迟速”,提出疑问:一个人去世后,为何要急于评判其生前的事迹?这反映了对历史评价速度的质疑,强调了不应仓促下结论的态度。
次句“疑信元关笔削权”,进一步阐述了历史记录者在选择相信或怀疑时所拥有的权力,暗示了历史记载可能受到主观偏见的影响。
“华衮有褒须系日”一句,以“华衮”比喻尊贵的荣誉,强调了对历史人物功绩的肯定应当慎重,如同量度太阳般精准,确保评价的公正性。
“貂珰何力敢移天”中的“貂珰”指代高官,此句表达了对那些试图篡改历史记载以满足个人私欲行为的谴责,强调了历史的不可动摇性。
“鲁公生气谁云死”引用鲁公的故事,暗指即使历史人物已逝,其精神和影响依然存在,不应轻易否定其价值。
“石显阴谋自合传”提到历史上因阴谋而被记载的人物,强调了阴谋诡计难以掩盖真相,历史自有其公正的评判标准。
最后,“多少白头还牖下,姓名能得几人怜”表达了对历史研究者孤独与艰辛的感慨,以及对那些默默无闻为历史贡献的人们命运的同情,体现了对历史工作者的敬意和对公正历史评价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评价和记载的深入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于历史公正性和客观性的追求,以及对历史研究者及其工作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游鱼怀故池,倦鸟怀故窠。
故山系归念,行坐青巍峨。
羸马经旧途,此乡喜重过。
居人无故老,倍感别日多。
但见野中坟,累累如青螺。
凉风日摇落,桑下松婆娑。
叹息追古人,临风伤逝波。
古人无不死,叹息欲如何。
朅来遂远心,默默存天和。
江南客,水为乡,舟为宅,能以笔锋知地脉。
闲分楚水入丹青,不下此堂临洞庭。
水文不浪烟不动,木末棱棱山碧重。
帝子应哀窈窕云,客人似得婵娟梦。
六月火光衣上生,斋心寂听潺湲声。
林冰摇镜水拂簟,尽日独卧秋风清。
因游洞庭不出户,疑君如有长生路。
玉壶先生在何处?
硠硠云溪里,翠竹和云生。
古泉积涧深,竦竦如刻成。
楚客卧云老,世间无姓名。
因兹千亩业,以代双牛耕。
乱林不可留,寸茎不可轻。
风煖斗出地,仰齐故年茎。
幽室结白茅,密叶罗众清。
照水寒澹荡,对山绿峥嵘。
苍松含古貌,秋桂俨白英。
相看受天风,深夜戛击声。
五月清凉萧史家,瑶池分水种菱花。
回文地簟龙鳞浪,交锁天窗蝉翼纱。
闲遣青琴飞小雪,自看碧玉破甘瓜。
仍闻圣主知书癖,凤阁烧香对五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