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禅室路裴回,万木清阴向日开。
寒竹影侵行径石,秋风声入诵经台。
闲云不系从舒卷,狎鸟无机任往来。
更惜片阳谈妙理,归时莫待暝钟催。
上人禅室路裴回,万木清阴向日开。
寒竹影侵行径石,秋风声入诵经台。
闲云不系从舒卷,狎鸟无机任往来。
更惜片阳谈妙理,归时莫待暝钟催。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东兰寺中禅修的宁静生活。诗中的意境清新淡雅,充满了对自然之美和禅理之深的感悟。
"上人禅室路裴回,万木清阴向日开。" 这两句通过描写禅师在寺院中来回游走,以及阳光穿透树林形成的明暗变化,展现了僧人的平和心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寒竹影侵行径石,秋风声入诵经台。" 冷清的竹影覆盖着寺院的小路,而秋风轻拂过经台,带来了经文的肃穆气息。这两句强调了自然之音与佛教修持之间的交融。
"闲云不系从舒卷,狎鸟无机任往来。" 这里用了“闲云”和“狎鸟”的意象,表现出寺院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境界,以及僧人与自然之物之间的亲密无间。
"更惜片阳谈妙理,归时莫待暝钟催。" 最后两句则是对光阴的珍惜和时间流逝的警觉,同时也透露出僧人对于深入佛理探讨的渴望以及对日落时分的关注。
整首诗通过对寺院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僧人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和谐,以及他们对自然美好、禅学深奥的独特体验。
裕陵固天纵,笔有云汉姿。
尝重《连山》象,不数《秋风辞》。
龙腾与虎变,狸、豹复何施。
我穷真有数,文字乃见知。
闻君射策日,妙语发畴咨。
一日喧万口,惊倒同舍儿。
岂知二十年,道路犹迟迟。
苦言如药石,暝眩终见思。
屈伸反覆手,独于君可疑。
四门方穆穆,行矣及此时。
出处荣枯一笑空,十年社燕与秋鸿。
谁知白首长河路,还卧当时送客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