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杖入寺门,辑杖挹世尊。
我是玉堂仙,谪来海南村。
多生宿业尽,一气中夜存。
旦随老鸦起,饥食扶桑暾。
光圆摩尼珠,照耀玻璃盆。
来从佛印可,稍觉魔忙奔。
闲看树转午,坐到钟鸣昏。
敛收平生心,耿耿聊自温。
曳杖入寺门,辑杖挹世尊。
我是玉堂仙,谪来海南村。
多生宿业尽,一气中夜存。
旦随老鸦起,饥食扶桑暾。
光圆摩尼珠,照耀玻璃盆。
来从佛印可,稍觉魔忙奔。
闲看树转午,坐到钟鸣昏。
敛收平生心,耿耿聊自温。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作品,反映了他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诗中的“我是玉堂仙”表明诗人自比为仙境之人,既有对佛法的敬仰,也蕴含着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曳杖入寺门,辑杖挹世尊”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手持拐杖缓缓进入寺庙,心向佛祖的虔诚之情。这里的“辑杖”一词,与“曳杖”相呼应,不仅是行为上的镜像,也是心灵上的一种净化。
“我是玉堂仙,谪来海南村”则透露出诗人因政治原因被贬官到遥远的地方,但他内心依然保持着一种超脱尘世的高洁自许。
“多生宿业尽,一气中夜存”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的理解,认为通过一股坚定的念头,可以消除累世的业障。这种思想体现出苏轼对生命和宇宙的一种深刻认识。
接下来的“旦随老鸦起,饥食扶桑暾”则是对日常生活的写照,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即使在困顿中也能保持一份宁静。
“光圆摩尼珠,照耀玻璃盆”这一句,是对佛教法宝摩尼珠的赞美,它象征着智慧之光普照一切。这里的“玻璃盏”可能是指佛前的供献物,通过摩尼珠的光芒照亮,增添了一份庄严与神圣。
“来从佛印可,稍觉魔忙奔”则表明诗人在佛法的指导下,对抗住了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这里的“魔”,可以理解为世间种种烦恼和诱惑,它们如同狂奔的野兽,但在佛印(即佛教智慧)的加持之下,被诗人所克服。
最后,“闲看树转午,坐到钟鸣昏。敛收平生心,耿耿聊自温”则描绘了诗人在寺庙中,对时间流逝的淡然态度。他不急不躁地观察着周遭的景物,即使到了日落时分,也只是安坐至钟声响起才结束,这种平和的心态是他内心世界的一种写照。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佛教和个人修养的描绘,展现了苏轼在政治低谷中寻求精神寄托与自我超越的过程。
江门葵田遍阡陌,圆叶扶疏几四尺。
长夏能嘘长养风,凉不伤人在温克。
江门工师剪裁精,韨暴兼资水火力。
居然大雅成柔嘉,蠲烦解躁有令德。
由来葵产异百材,入火不焦最雄特。
天蚕之丝纫以精,棕竹之枝惠且直。
青铜为扣玉为板,鹳耶鹅耶都减色。
南方赤帝赤剽怒,一遇此君都冰释。
此物流遗自几时,相传典午陪巾帻。
物经王谢总风流,况在炎洲尤任职。
老夫久病热恼侵,安得卧冰挥素琴。
江门使君爱我深,贶以双扇清尘襟。
愿君推此甘棠阴,阴火阳冰互酌斟,大洗愆伏慰我心。
珠娘怨甘蕉,长作风雨声。
缫以纬黄丝,天孙见未曾。
当年贡天府,旧史最有名。
近日尤矜贵,市司罕所登。
由来纤纤手,经年始织成。
但以私其夫,肤清更神清。
客从宝查来,贻赠忽数寻。
用之作凉帱,不翅贵南金。
侬衾如蕉叶,侬便作蕉心。
展转相什袭,炎威远不侵。
中夜梦残时,檐溜滴有声。
唤醒帐中魂,与之共清吟。
九沙仙去后,瓣香过者希。
观察真多情,偕我踏山蹊。
今日正南至,一阳气霏霏。
太史多雅怀,来看朱鸟飞。
墓前磷辟邪,亦是故国仪。
一枝借孤忠,星大以为依。
承闻丰狐笔,已草黄绢碑。
明年速上石,长作山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