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邻愁冷食,稚子叩柴门。
旧俗分新火,在家共一村。
草深眠鹿子,庄老出鸡孙。
细雨看荒冢,梨花开正繁。
东邻愁冷食,稚子叩柴门。
旧俗分新火,在家共一村。
草深眠鹿子,庄老出鸡孙。
细雨看荒冢,梨花开正繁。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横塘道中的景象与情感。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温馨与哀愁。
首句“东邻愁冷食,稚子叩柴门”,开篇即营造了一种哀愁的氛围。东邻家因节日而感到孤独,冷清的餐食更添几分寂寥。稚子的敲门声,既是寻求温暖的举动,也带出了邻里之间相互关照的情感。
“旧俗分新火,在家共一村”一句,体现了清明时节的传统习俗——分新火,共享村落之乐。在这样的节日里,人们聚在一起,不仅分享新火,更是在共同的活动中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联系。
“草深眠鹿子,庄老出鸡孙”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深草之中,鹿子安然入睡,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共生;而庄稼地边,老鸡带着小鸡穿梭,传递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细雨看荒冢,梨花开正繁”则将情感推向了另一个层面。细雨中,人们或许会想起逝去的亲人,荒冢前的哀思与梨花的盛开形成鲜明对比,既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也暗示了生命虽短暂,但春天总会到来,新生与希望永存。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清明时节乡村生活中的哀愁与温情,以及对生命、自然与传统的深刻感悟。
与客同登万仞崖,蔽天风雨蓦然来。
六丁白昼诛炎魃,百怪苍渊起蛰雷。
毒蟒喷时林尽黑,怒龙裂处石中开。
吾生不及观河决,得赋斯游亦壮哉。
开卷沉吟首屡搔,想提诗律比戎韬。
清于学士茶烹雪,壮似将军弩射涛。
再茜三纁由染渍,勺泉卷石可深高。
蜗庐自笑无卮酒,不得浇君道路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