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真人曾此居,焚香厓下诵灵书。
朝回时宴三山客,涧尽闲飞五色鱼。
天柱一峰凝碧玉,神灯千点散红蕖。
宝芝常在知谁得,好驾金蟾入太虚。
桐柏真人曾此居,焚香厓下诵灵书。
朝回时宴三山客,涧尽闲飞五色鱼。
天柱一峰凝碧玉,神灯千点散红蕖。
宝芝常在知谁得,好驾金蟾入太虚。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道人在自然山水间修炼的仙境生活。诗中“桐柏真人曾此居,焚香厓下诵灵书”两句,表明这里曾经住过一位修道之人,他在岩洞中焚香诵读道教的神秘典籍,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仙境的氛围。
“朝回时宴三山客,涧尽闲飞五色鱼”两句,则写道人与来自三山(可能指代三座神山)的朋友在清晨举行宴会,而溪流中有五彩斑斓的鱼儿悠然自得地游弋,这不仅描绘了一个美丽和谐的自然景象,也暗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状态。
“天柱一峰凝碧玉,神灯千点散红蕖”两句,通过对山峰与神灯的描写,表现出一种仙境的壮观与神秘。天柱一峰如同凝固的碧玉,神灯则像星辰般璀璨,增添了诗中仙境的神奇色彩。
“宝芝常在知谁得,好驾金蟾入太虚”两句,则是对仙境生活的一种向往。宝芝(灵芝)象征长生不老,诗人通过提问谁能得到这种永生之物,以及驾驭着如同神兽般的金蟾蜍进入太虚之境,表达了对道家追求永生与超脱尘世的深切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仙境山水、修炼生活、自然景观及仙法神器的描绘,展现了一种高远清新的意境,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道教文化的深厚情感和追求。
问秋何在,在郭外陂塘,涧边林楚。野香几缕。
向衫痕暗扑,帽丝乱舞。暑退凉生,一派嫩阴阁雨。
绕村去。遥见支公,微笑迎处。相别弹指许。
又竹翠沾厨,荷风凝路。茗铛笋俎。
怅来朝愁听,江船捣素。任是空王,也稔离情凄苦。
漫延伫。怕催归、花宫浴鼓。
千斛玉尘暗,万家冰馆开。
海素障窗槅,赩霜冻妆台。
扶将银人上胜,染取白燕摇钗。
献岁七日刚才,偏砌就瑶街。
阻绝挑菜侣,愁极踏青鞋。
何时出郭,春晴好散春怀。
待传柑过了,卖饧节近,湔裙准傍溪水涯。
日午莺犹贪梦,风定花谁摇弄。
闻说长条新有主,纵与缠绵何用。
虽不干卿愁却种,懒把春钩送。
夹路香尘将动,一曲红绡权奉。
从此真成千里隔,只有月明相共。
戏语小楼燕赤凤,掌舞休嫌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