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真照分明性无照,通鉴坦荡复无平。
安住无明知明照,了达明照之无明。
一心永断于诸行,始复勤行于不行。
一心非心亦非一,无一无心行不生。
识心即是无生法,非离生法有无生。
若知诸缘性无起,随心颠倒任纵横。
解了空心无隔碍,世间言论不庸争。
若复苦欲争言论,方为贪痴之所盲。
是故经言乐知见,五阴尘劳随复生。
若能专心复本际,自得正道坦然平。
性正心平无有正,假设平正引群生。
行路难,路难常居五阴山。
涅盘虚玄不为寂,虽有生死独清閒。
君不见真照分明性无照,通鉴坦荡复无平。
安住无明知明照,了达明照之无明。
一心永断于诸行,始复勤行于不行。
一心非心亦非一,无一无心行不生。
识心即是无生法,非离生法有无生。
若知诸缘性无起,随心颠倒任纵横。
解了空心无隔碍,世间言论不庸争。
若复苦欲争言论,方为贪痴之所盲。
是故经言乐知见,五阴尘劳随复生。
若能专心复本际,自得正道坦然平。
性正心平无有正,假设平正引群生。
行路难,路难常居五阴山。
涅盘虚玄不为寂,虽有生死独清閒。
这首诗《行路难》的第二章“明真照无照”,由唐代诗人傅翕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与生动的比喻,探讨了心灵与宇宙真理的关系。
诗中首先提出“君不见”式的设问,引出对“真照”与“无照”的对比,强调“性无照”与“通鉴坦荡”的对立统一,揭示了心灵深处的奥秘。接着,“安住无明知明照,了达明照之无明”两句,表达了对内心光明与黑暗的深刻洞察,指出真正的智慧在于理解光明与黑暗的相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一心永断于诸行,始复勤行于不行”则进一步阐述了心灵修行的过程,即在彻底斩断一切外在行为的基础上,重新回归内心的平静与自然。接下来的“一心非心亦非一,无一无心行不生”则深入探讨了心灵的本质,指出真正的内心状态既非单一也非复杂,而是超越了形式与概念的界限,从而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
“识心即是无生法,非离生法有无生”强调了认识自我与实现解脱之间的关系,指出真正的解脱并非脱离生命现象,而是在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与接纳。随后的“若知诸缘性无起,随心颠倒任纵横”则进一步揭示了因果律与心灵自由之间的辩证关系,即在理解万物皆由因缘和合产生的基础上,心灵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道路。
“解了空心无隔碍,世间言论不庸争”表达了对空性的理解,认为真正的智慧能够消除心灵的障碍,使个体在面对世间纷扰时保持超脱和平静。最后,“若复苦欲争言论,方为贪痴之所盲”提醒人们避免陷入欲望与贪婪的泥潭,强调了智慧与平和的重要性。
“是故经言乐知见,五阴尘劳随复生”引用经典,指出乐于追求智慧与真理的人,虽然可能会经历五蕴(色、受、想、行、识)带来的烦恼,但正是这种追求推动了个人的成长与觉醒。“若能专心复本际,自得正道坦然平”鼓励人们回归内心的根本,找到自我与宇宙的和谐之道。
“性正心平无有正,假设平正引群生”则表达了对正道的理解,认为真正的正道并非固定不变的规则,而是引导众生走向内心平和与宇宙和谐的道路。最后,“行路难,路难常居五阴山。涅盘虚玄不为寂,虽有生死独清閒”以行路的艰难隐喻人生旅途的挑战,同时指出涅槃的境界虽虚玄却非寂灭,而是超越生死,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心灵与宇宙真理的深刻探索,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自我认知与解脱之道的独到见解,充满了哲学思辨与宗教启示,是一首富有深度与启发性的作品。
道山文章伯,杖履作幽栖。
笔砚为戏事,业落翻墨螭。
平生百万言,定相初不离。
更怜世间士,尘网深相闱。
笑踵双林辙,誓破万夫疑。
八面列神王,剑戟森携持。
怒目干龙宫,机缄绝谋惟。
佛语浩无际,天地如可弥。
笑谈一转毕,璿玑时未移。
见者皆了了,钝根化神机。
不然分三藏,谁能俱不遗。
白头钻故纸,底是出头时。
此恩今欲报,四顾将谁依。
在佛本无说,于公亦何为。
珍重谪仙人,登山力未疲。
天涯渺万里,著处即为归。
随缘作赞叹,妙语何奇奇。
置之天壤间,千古无敢非。
我生多肉障,烦公示宝篦。
请作一言蔽,牟尼即仲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