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朱防狡兔,渭滨兆非熊。
先生但钓月,君王友不从。
我昔访其迹,溪光磨青铜。
呼公公不应,天籁自号空。
何人知此景,携归梵王宫。
乃知夜半力,端在寸毫中。
陶朱防狡兔,渭滨兆非熊。
先生但钓月,君王友不从。
我昔访其迹,溪光磨青铜。
呼公公不应,天籁自号空。
何人知此景,携归梵王宫。
乃知夜半力,端在寸毫中。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邓肃所作,名为《观子陵画像》。诗中的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古人风骨的赞美和自我精神世界的表达。
“陶朱防狡兔,渭滨兆非熊。”开篇即以历史上的名臣陶朱公(范蠡)和子陵(指西汉时期的丞相张良)为例,他们以智谋著称,却不显山露水。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隐藏实力,不轻易示人的高明。
“先生但钓月,君王友不从。”这里的“先生”代指子陵,意在表达他宁愿隐居山林,以钓鱼为乐,而非追随世俗的权贵。这种超脱物外的情怀与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风相契。
“我昔访其迹,溪光磨青铜。”诗人曾经寻访子陵遗迹,在溪水映照下,连古代铜器也显得光泽。此景此情,使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自然之美。
“呼公公不应,天籁自号空。”在这宁静的环境中,即使呼唤子陵,也只有回声与自己相遇。这种孤寂之境,更显出诗人对古人的崇敬和自己的孤独感受。
“何人知此景,携归梵王宫。”这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将这份美好与神圣的梵天(佛教中的净土)相连,似乎在追求一种超脱尘世、达到精神至境的愿望。
最后,“乃知夜半力,端在寸毫中。”透露了诗人对子陵晚年仍旧保持着不屈不挠精神状态的钦佩。即便是在深夜寂静之时,那份力量和坚持也依然存在于细微之处。
整首诗通过对子陵画像的观赏,抒写了诗人对于古人高洁品格的向往,以及个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渴望。
君马良,乘乘黄。仆臣御,守法度。
乍可三驱失前禽,不可一朝为诡遇。
假使四牡,项领无害。
六辔如组,周旋中规,折旋中矩。
听和鸾之声,遵康庄之路。马不骇舆,君子安处。
如欲登九折之险,走羊肠之阻,蒙犯霜露,跌踢风雨。
虽使造父再生,王良复出,予亦未知其如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