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神扶玉辇,六羽警瑶溪。
戒道伊川北,通津涧水西。
御图开洛匮,刻石与天齐。
瑞日波中上,仙禽雾里低。
微臣矫羽翮,抃舞接鸾鹥。
八神扶玉辇,六羽警瑶溪。
戒道伊川北,通津涧水西。
御图开洛匮,刻石与天齐。
瑞日波中上,仙禽雾里低。
微臣矫羽翮,抃舞接鸾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仙境图景,充满了神奇与庄严的气氛。"八神扶玉辇,六羽警瑶溪",开篇即刻画出一幅天界场景,八位神灵侍立在玉制的车 辆旁,而有六只仙鸟守护着璀璨闪烁的溪流。这些细节营造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
接着"戒道伊川北,通津涧水西",诗人描述了一条神秘的道路或路径,它位于某个川的北面,并且穿越了一个名为“通津”的渡口,流向西方。这里的“戒道”可能意味着进入这个仙境之前需要有所警醒或准备。
"御图开洛匮,刻石与天齐"则表明有一幅由神或帝王所绘制的地图或图谱,被珍藏在一个名为“洛匮”的宝库中,而诗中也提到了刻画于石头上的文字,与天地同齐,这不仅是对艺术的赞美,也反映了古人对于宇宙秩序与天命的崇敬。
"瑞日波中上,仙禽雾里低"描绘了一幅祥瑞的景象,阳光洒落在水面,形成波纹,而仙禽则隐藏在薄雾之中,显得既神秘又低调。
最后两句"微臣矫羽翮,抃舞接鸾鹥",诗人以谦逊的口吻自称“微臣”,并形容自己装扮成有翼的仙者,随着音乐起舞,与那些高飞的神鸟(鸾鹤)相连接。这里的“我”已然超脱凡尘,达到了一种与天界交流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仙境景象的描绘,以及诗人自身灵魂与自然、宇宙和谐共生的表达,展现了古代中国文学中对于神仙世界的向往,以及个人与宇宙合一的哲学思考。
故人归去指翔鸾,乐带离声可有欢。
驿路两行秋吹急,渭波千叠夕阳寒。
空郊已叹周禾熟,旧苑应寻汉火残。
遥羡从公无一事,探花先醉曲江干。
昔人惆怅处,系马又登临。
旧地烟霞在,多时草木深。
水将空合色,云与我无心。
想见龙山会,良辰亦似今。
年年曲江望,花发即经过。
未饮心先醉,临风思倍多。
三春看又尽,两地欲如何。
日望长安道,空成劳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