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蟋蟀床下鸣,茅茨耿耿秋灯明。
老夫掩卷发深喟,起视河汉初参横。
世人饮食几知味,眼底古今复泾渭。
藩篱是笔屋是书,风叶尘埃力空费。
六籍在天日月存,我亦收拾还本根。
此事儿辈未可论,纷纷场屋争作元。
秋风蟋蟀床下鸣,茅茨耿耿秋灯明。
老夫掩卷发深喟,起视河汉初参横。
世人饮食几知味,眼底古今复泾渭。
藩篱是笔屋是书,风叶尘埃力空费。
六籍在天日月存,我亦收拾还本根。
此事儿辈未可论,纷纷场屋争作元。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老者在秋夜的寂静中专心阅读的场景。蟋蟀在床下鸣叫,茅茨燃烧发出明亮的光芒,营造出一种安静而又明亮的读书环境。老人偶尔抬头,看到了河汉星辰初露其横卧之姿,这不仅是对夜空的观察,也象征着他对宇宙、历史的深刻思考。
诗中“世人饮食几知味,眼底古今复泾渭”两句,表达了老者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感受与品味缺失的感慨,以及他自身对历史古今的深切理解和辨识。藩篱与屋舍代表着书房,书籍则是诗人思考、创作的工具,这些都是无用的奢侈,只留下了风中的叶子和尘埃。
“六籍在天日月存,我亦收拾还本根”表明诗人将目光投向古典经典,对其深信不疑,并努力追寻自己的文化根源。这一思想行为超越了世俗纷争,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态度。
最后,“此事儿辈未可论,纷纷场屋争作元”则表现出了诗人对于下一代是否能理解和继承这种高远理念的疑惑,以及对世间喧嚣与竞逐的无奈。整首诗通过老者夜读的场景,抒发了作者对于生活、历史、文化传承等深刻的思考和情感。
雨馀山鸟百般啼,烟隔桃蹊一线微。
南北东西春总好,杜鹃何苦劝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