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拈花人,谁为散花女。
花谢又花开,山禽无一语。
我是拈花人,谁为散花女。
花谢又花开,山禽无一语。
这首诗以禅意入诗,充满了深邃的哲理与超然的意境。诗人自比“拈花人”,暗示着对佛法的领悟和追求,而“散花女”则象征着佛法的传播者,两者之间的互动,寓意着佛法的传承与弘扬。
“我是拈花人,谁为散花女。”这两句开篇即以禅宗公案“拈花微笑”为引,巧妙地将自己置于“拈花人”的位置,而将读者或潜在的听众视为“散花女”,预示着接下来的诗句将是一场心灵的交流与启迪。
“花谢又花开,山禽无一语。”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自然界的景象,花开花落,周而复始,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不变的自然规律。然而,即便如此,山中的鸟儿却对此无动于衷,仿佛它们早已洞悉了这一切的奥秘,不再为花开花落而感慨。这里通过自然界的静默,反衬出人类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与思考,以及在面对宇宙真理时的渺小与无知。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直面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诗人以禅宗的智慧,引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真理,体悟生命的真谛,体现了明末清初文人对于精神世界的深刻追求。
倅乘淹荣序,封轺促觐期。
文章二台妙,昆弟五常眉。
树隐征邮密,花留祖盖迟。
秋毫供握处,春草见归时。
书笏人思对,垂櫜客怆离。
羡君如彩凤,先集翠梧枝。
蜀嶂纷重沓,祇园隐寂寥。
花供法界雨,江助梵音朝。
海水闻钟下,天风引磬遥。
少陵佳句后,物色付吾僚。
干牍公车与愿违,却怀黄绶去江湄。
中都食酪忧莼老,要路编苫笑锦迟。
酒帜亭长离帟罢,浪花风稳暝帆移。
惊秋感别俱成恨,瘦尽森森琼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