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接桑麻,仙源入望赊。
避秦人去后,无复种桃花。
岐路伤萍梗,逢溪问钓槎。
隔江何处所,或恐是吾家。
古道接桑麻,仙源入望赊。
避秦人去后,无复种桃花。
岐路伤萍梗,逢溪问钓槎。
隔江何处所,或恐是吾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充满隐逸之美的画面。诗人以“古道接桑麻,仙源入望赊”开篇,将读者引入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古道旁桑麻茂盛,仿佛通往仙境的入口。接着,“避秦人去后,无复种桃花”,借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典故,暗示这里曾有人迹罕至的避世之地,但如今桃花已不再盛开,似乎一切繁华都已消逝。
“岐路伤萍梗,逢溪问钓槎”两句,诗人通过自己的行踪和遭遇,表达了对人生漂泊不定的感慨,以及对归宿的探寻。在岔路口,他如同浮萍随波逐流,难以找到稳定的归宿;遇到溪流时,他询问垂钓者,寻求指引,象征着对生活方向的探索。
最后,“隔江何处所,或恐是吾家”,诗人站在江边,遥望对岸,心中疑惑又期待,或许那片未知的地方就是他的归宿。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以及对内心深处家园的渴望。
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
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尽耕,蚕亦成。
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
达哉达哉白乐天,分司东都十三年。
七旬才满冠已挂,半禄未及车先悬。
或伴游客春行乐,或随山僧夜坐禅。
二年忘却问家事,门庭多草厨少烟。
庖童朝告盐米尽,侍婢暮诉衣裳穿。
妻孥不悦甥侄闷,而我醉卧方陶然。
起来与尔画生计,薄产处置有后先。
先卖南坊十亩园,次卖东都五顷田。
然后兼卖所居宅,髣髴获缗二三千。
半与尔充衣食费,半与吾供酒肉钱。
吾今已年七十一,眼昏须白头风眩。
但恐此钱用不尽,即先朝露归夜泉。
未归且住亦不恶,饥餐乐饮安稳眠。
死生无可无不可,达哉达哉白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