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身临镜照影,影与妄身不殊。
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
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
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
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
烦恼因心有故,无心烦恼何居?
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梦时梦中造作,觉时觉境都无。
翻思觉时与梦,颠倒二见不殊。
改迷取觉求利,何异贩卖商徒?
动静两亡常寂,自然契合真如。
若言众生异佛,迢迢与佛常疏。
佛与众生不二,自然究竟无馀。
妄身临镜照影,影与妄身不殊。
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
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
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
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
烦恼因心有故,无心烦恼何居?
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梦时梦中造作,觉时觉境都无。
翻思觉时与梦,颠倒二见不殊。
改迷取觉求利,何异贩卖商徒?
动静两亡常寂,自然契合真如。
若言众生异佛,迢迢与佛常疏。
佛与众生不二,自然究竟无馀。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探讨了自我认知、心灵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以及解脱之道。诗人通过“妄身”与“影”的比喻,阐述了身心合一、虚实同源的道理。指出“身”与“影”本质上并无二致,都是空幻的存在,强调了“一”与“无”的相对性,以及存一舍一的相对性,最终导向真理的领悟。
接着,诗人以梦境与觉醒的对比,揭示了意识状态的相对性和虚幻性,指出觉与梦并无本质区别,都在相对的状态中显现。进一步,诗人批判了对圣凡之分的执着追求,认为这种行为如同在生死轮回中沉浮,未能真正触及解脱的本质。
最后,诗人提出“动静两亡常寂”的观点,即在动与静、有与无之间寻找一种超越性的存在状态,与“真如”(佛教中表示宇宙真理或本体的概念)相契合。并指出,众生与佛并非本质上的不同,真正的解脱在于认识到这一不二性,最终达到“究竟无馀”的境界,即彻底的觉悟与解脱。
整首诗以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读者探索自我、理解宇宙真理,并寻求超越世俗束缚的智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