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辔维林竹,山窗来猎灯。
青苏炊白稻,碧笋束红藤。
坐落半宵月,流分曲水亭。
忽逢山下老,邀上峨眉层。
游辔维林竹,山窗来猎灯。
青苏炊白稻,碧笋束红藤。
坐落半宵月,流分曲水亭。
忽逢山下老,邀上峨眉层。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徐渭在明朝时期的一次山中住宿经历,充满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趣。首句“游辔维林竹”以动态开篇,仿佛让读者感受到诗人驾车行于竹林间的悠然自得。接着,“山窗来猎灯”一句,通过“猎灯”这一形象,不仅描绘了山间夜晚的独特景象,也暗示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神秘。
“青苏炊白稻,碧笋束红藤”两句,细腻地展现了山村生活的情景,青绿的蔬菜与洁白的稻米,碧绿的竹笋与红色的藤蔓,色彩鲜明,富有生机。这样的描写不仅体现了自然界的丰富多样,也反映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
“坐落半宵月,流分曲水亭”则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静谧与美丽,月光洒落,溪流潺潺,亭台倒映水中,构成了一幅动人心弦的画面。这种对自然美景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对美的敏感与欣赏。
最后,“忽逢山下老,邀上峨眉层”两句,笔锋一转,引入了人情的温暖。山下的老人热情邀请诗人一行登上峨眉山,预示着即将展开的旅程将充满惊喜与美好。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的交织,营造出一种和谐、宁静而又充满期待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人生七十能几时,韶华过眼如飙飞。
出门两手拥日月,清光万里常相随。
壮年早负桑弧志,阊阖排云谒青帝。
至今吹剑斗牛寒,遨游肯厌貂裘敝。
挂冠航海涉鲸波,苏门长啸南山阿。
古人会意各自适,如君所得良更多。
一年一度青春好,白发催人容易老。
蓬莱石室近如何,閒庭且对濂溪草。
白云山势如龙虎,更比匡庐得天趣。
洪崖浮丘杳无踪,琼台丹室如可睹。
禹粮处处得充饥,尧韭茎茎资大补。
九龙之泉自天飞,声落长江振闽楚。
鹤舒之台高入云,安期白日升天去。
涧底惟留九节蒲,欲寻仙躅知何处。
刘鋹取道命呼鸾,秦佗筑宫来避暑。
百年富贵安在哉,惟见岩头红槿树。
梵王宫殿九天开,千叠万叠烟霞阻。
僧到惟闻隔岭钟,云深每失来时路。
两山居士天挺豪,第一名书摹礼部。
山僧见之欲绝倒,建亭刻石绝险所。
此山岭南信第一,佳名不愧大士取。
君不见兴高不在升华嵩,东山一登应小鲁。
胡天云净无纤瑕,一轮明月关山赊。
青海城边笼白骨,黄龙塞上照寒沙。
举头处处看圆缺,低头默默伤离别。
铁骑宵征岭雾深,毡房野宿边风烈。
一回见月一思归,故乡迢递音书违。
家人见月亦思我,道我归期定几时。
燕冀峦并旱何甚,赤地千里皆无禾。
边储禄米两相并,郡县走帖频催科。
况闻开边事穷黩,汉兵远过桑干河。
双闻筑城万夫役,怨号无乃伤天和。
匪缘胡虏寇边急,自是吾人生事多。
城中军民竭膏血,帐下供给如山阿。
愤来便欲叫阊阖,皇穹不鉴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