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咸辞叔父,春晚别京畿。
家在江西住,人从天上归。
离筵柳枝短,佳会竹林稀。
知子庐陵梦,依依对琐闱。
阿咸辞叔父,春晚别京畿。
家在江西住,人从天上归。
离筵柳枝短,佳会竹林稀。
知子庐陵梦,依依对琐闱。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汝玉所作的《送某编修侄还江西》。诗中描绘了侄子阿咸告别叔父,辞别京城,返回家乡江西的情景。诗中充满了离别的哀愁与对未来的思念。
首句“阿咸辞叔父,春晚别京畿”点明了事件的核心——阿咸在春末时节,告别在京的叔父,踏上返乡之路。这里的“京畿”指的是京城及其周边地区,暗示了阿咸与叔父之间的深厚情感和京城的繁华背景。
接着,“家在江西住,人从天上归”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阿咸的返乡之路比作从天而降,既表达了对阿咸归乡的期待,也暗含了对故乡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将回家的路途赋予了一种神圣而美好的色彩。
“离筵柳枝短,佳会竹林稀”描绘了离别宴上的景象,柳枝虽短,却象征着离别的哀愁;竹林虽稀,却寓意着相聚的难得。这两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巧妙地表达了离别时的伤感与对相聚时光的珍惜。
最后,“知子庐陵梦,依依对琐闱”则表达了对阿咸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庐陵是江西的一个地名,这里指代阿咸的家乡。诗人希望阿咸在家乡的梦中能够得到安宁与满足,同时也表达了对阿咸的深切关怀与祝福。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离别与归乡的主题,通过自然景物的巧妙运用,营造出一种哀而不伤、温馨而深沉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对亲情、友情的深刻理解和真挚情感。
浩浩湘江水,终朝不断流。
天地有穷处,水流无时休。
东没千顷田,西荡百沙洲。
桑田曾几换,历尽几春秋。
青青红颜子,忽忽尽白头。
问之何能尔,光阴不暂留。
试看臂鹰手,力能取公侯。
一朝忽倾否,白骨委荒丘。
俯仰天地间,身世如蜉蝣。
堪怜昏昏者,拘拘如楚囚。
所以洙泗叟,耻为寝食谋。
逝者叹如斯,川上坐相求。
所以碧玉老,一生阳春楼。
背汗虽未收,木绵被重裘。
先哲开我蒙,惟有濂溪俦。
汉唐不知此,思之仍含羞。
学术苦未力,终夜犹多愁。
万物皆备我,汲汲当猛修。
典籍如汗海,役役如倒牛。
吐辞即为经,莫把六经抽。
白云满涧户,归袂风飕飕。
顺理为穷达,无心羡勋猷。
撒手悬崖坐,海岱一腔收。
可生亦可死,身外复何忧。
《涉沅湘歌》【明·邹元标】浩浩湘江水,终朝不断流。天地有穷处,水流无时休。东没千顷田,西荡百沙洲。桑田曾几换,历尽几春秋。青青红颜子,忽忽尽白头。问之何能尔,光阴不暂留。试看臂鹰手,力能取公侯。一朝忽倾否,白骨委荒丘。俯仰天地间,身世如蜉蝣。堪怜昏昏者,拘拘如楚囚。所以洙泗叟,耻为寝食谋。逝者叹如斯,川上坐相求。所以碧玉老,一生阳春楼。背汗虽未收,木绵被重裘。先哲开我蒙,惟有濂溪俦。汉唐不知此,思之仍含羞。学术苦未力,终夜犹多愁。万物皆备我,汲汲当猛修。典籍如汗海,役役如倒牛。吐辞即为经,莫把六经抽。白云满涧户,归袂风飕飕。顺理为穷达,无心羡勋猷。撒手悬崖坐,海岱一腔收。可生亦可死,身外复何忧。
https://shici.929r.com/shici/Js4NwtmsF.html
世人世出谁为可,经世以世不以我。
九族既惇百亩耕,以斯出世以斯经。
三语课儿清慎勤,一米一蔬君父恩。
里闬旄倪生忻心,何妨俯首诵观音。
封君孺人德何闳,仲子言之感我膺。
仲子鸣珂朝珥笔,世胡以经胡以出。
亦有钦崇大士者,一米何有空天下。
大道难窥请以扣,抑以扣言为之寿。
昔闻头象天,无乃非骨肉。
我生发未燥,郑重忻修沐。
郑重固郑重,小帽如冠玉。
乌纱贵且荣,乃至忘初服。
我首生于天,可黝亦可华。
我冠制于君,可帽可乌纱。
皇恩自浩阔,髡钳不汉家。
易冠以小帽,不殊纯易麻。
帽下头颅直,一举戴旻苍。
上士薄斯语,不冠忧惶惶。
中士契斯语,不冠乐洋洋。
下士嗤斯语,不冠胡凉凉。
相契不相薄,毋宁幸相嗤。
贤人解其冠,天下无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