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头象天,无乃非骨肉。
我生发未燥,郑重忻修沐。
郑重固郑重,小帽如冠玉。
乌纱贵且荣,乃至忘初服。
我首生于天,可黝亦可华。
我冠制于君,可帽可乌纱。
皇恩自浩阔,髡钳不汉家。
易冠以小帽,不殊纯易麻。
帽下头颅直,一举戴旻苍。
上士薄斯语,不冠忧惶惶。
中士契斯语,不冠乐洋洋。
下士嗤斯语,不冠胡凉凉。
相契不相薄,毋宁幸相嗤。
贤人解其冠,天下无宁时。
昔闻头象天,无乃非骨肉。
我生发未燥,郑重忻修沐。
郑重固郑重,小帽如冠玉。
乌纱贵且荣,乃至忘初服。
我首生于天,可黝亦可华。
我冠制于君,可帽可乌纱。
皇恩自浩阔,髡钳不汉家。
易冠以小帽,不殊纯易麻。
帽下头颅直,一举戴旻苍。
上士薄斯语,不冠忧惶惶。
中士契斯语,不冠乐洋洋。
下士嗤斯语,不冠胡凉凉。
相契不相薄,毋宁幸相嗤。
贤人解其冠,天下无宁时。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曹于汴所作,名为《和冯慕冈年兄五诗(其二)易帽吟》。诗中以“易帽”为题,探讨了不同阶层对改变传统服饰态度的差异。
诗的开头部分描述了古代传说中的大象与天空的关系,引出“我生发未燥,郑重忻修沐”的自我审视,强调了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庄严仪式感。接着,通过对比乌纱帽的尊贵与荣耀,以及对最初身份的遗忘,表达了对传统与现代之间转变的思考。
接下来,诗人展开想象,将自己头部视为天的一部分,无论颜色如何变化,都应保持对宇宙的敬畏之心。同时,他以帽子作为象征,指出皇恩浩荡,即使剃去头发,也不应忘记自己的民族身份。通过易帽的过程,诗人表达了对身份认同与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不同社会阶层对于易帽行为的不同反应:上士对此持怀疑态度,中士则感到轻松愉快,而下士则可能感到困惑或不满。这反映了社会观念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最后,诗人呼吁不同观点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认为即使是贤者也应理解并接纳不同的观点,以促进社会和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易帽”这一具体行为,探讨了个体身份、文化传承、社会观念与和谐共处等多层面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的深思熟虑。
临歧路。凝望万象云华,数重烟树。
丛丛虬棘瀰天,蔓枝遍野,清流断处。且留伫。
谁念境迁人杳,破斜庭户。
空教冷落残阳,照欹卧柳,依依自语。难度。
阴晴无定,几番光景,何从眉舞。
回想太平莺花,兴废多故。邮亭败壁,题寄离情句。
凭谁道、藏山避影,缄金封步。顾后茫茫去。
梦阑酒醒,惊心乱绪。魂黯愁如缕。
无限感,丝丝迷人疏雨。晓阴翳日,碧天纷絮。
铁瓮城边路,镫火望扬州。
大江襟带多景,尽揽起琼楼。
四顾湖山如画,三国英雄安在,杯酒笑曹刘。
一枕华胥梦,尘土即貔貅。襄阳笔,剑川跋,几经秋。
龙蛇飞舞,掀动墨海六鳌愁。
丞相东窗余事,良将干城重寄,奇物共争收。
待访宝章录,千载足风流。
相思黄浦信,早秋片叶,意外转山家。
旧吟春未损,又报东风,点缀柳条斜。
声声布谷,唤过客都在天涯。
归去兮,北窗陶令,梦断武陵花。吹笳。
三官堂下,五老峰前,苦西来铜马,忻又闻、飞鸿突然阿雪,宿鹭团沙。
如君剑气孤虹白,望斗牛谁是张华。
天万里、鱼书更达三巴。
江心一枕乌尤雨,中秋去年萧寺。
佛火寒星,渔灯古汊,绿透仙陀山水。离堆如此。
揽万古江声,三峨云气。
似醉金焦,白银盘里一螺翠。
潇潇今夜又雨,锦城无月坐,空守双桂。
白棓芟刀,红旗露布,妙演咸通年事。年光梦里。
盼雁外新装,黄花归骑。放棹嘉州,法铙天半起。
春又人间。坐画角声中,聊饤辛盘。
土牛佳节,风鹤残年。战血一片关山。
更刮毛何地,向龟背千度成毡。有谁怜。
尽野梅红处,青是烽烟。
东皇也应如旧,见珂马当当,银烛朝天。
祀灶黄羊,名官青鸟,今夕都变桑田。
问醉时司命,忍凝睇、鬼妾花前。
倚栏干,望香南雪北,如此西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