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防吊露埋齿,麝以香闻割脐。
群儿争放纸鹞,老子宁为木鸡。
象防吊露埋齿,麝以香闻割脐。
群儿争放纸鹞,老子宁为木鸡。
这两句诗出自北宋文学家刘克庄的《铭座六言二首》中的第一首。诗中以象征性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界的生机与人世间的虚伪。
"象防吊露埋齿,麝以香闻割脐。"
这里,“象防”指的是大象的门牙,“吊露”形容露珠挂在树叶上,如同珍珠般晶莹;“埋齿”则隐喻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消亡。“麝”是指麝香,是一种香料,古人认为它可以通过母兽的胎中子宫来获取,所以说“割脐”,形象地表达了为了获取这种珍贵物品所付出的极端代价。整句传达出对自然界生命脆弱性的感慨,同时也揭示了人类对于美好事物无止境追求的贪婪与残酷。
"群儿争放纸鹞,老子宁为木鸡。"
这句话则描绘了一种生活场景。“群儿”指的是一群孩子,“争放纸鹞”形容他们在玩弄着用纸糊成的鸟类玩具,这反映了童真无邪的纯净与快乐。而“老子宁为木鸡”则是说诗人自己宁愿选择像木制的鸡一样安静、不受干扰的生活。这里,“木鸡”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纷争的清醒和自在。
整首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喧嚣与自然纯粹之美的赞颂,以及个人内心对于平静生活状态的向往。
山雨连秋懒出门,婵娟佳节更堪论。
一年有限天知已,万里无云月返魂。
淡影参差收海岳,清光浮动洗乾坤。
拟凭樽酒相酬答,遮莫沈沈下别村。
网尽珊瑚采尽珠,只餐秋菊养诗臞。
永嘉同社声名在,乾道遗民行辈孤。
我恨朱门无食客,君言青史有穷儒。
饥寒正用昌吾道,且对钤冈共撚须。
雪片梅花满砚池,芙蓉幕里客归迟。
今朝解了公家事,尽听辕门报酉时。
横笛吹梅,记南楼夜月,疏蕊纤枝。
香尘软红自暖,不怕寒欺。
人归梦悄,怅凭阑、密约深期。
身渐老,风流纵在,逢花那似当时。
东阁占春宜早,甚开迟也似,雪屋疏篱。
须公彩毫度曲,锦帐题诗。
多应见我,怪尊前、华发其谁。
烦道与,巡檐共笑,元是旧日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