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物不虽多,自悟方悟他。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愿得无言经,尽度恒河沙。
尽度一切已,依然无一物。
籁鸣天河斜,清风共明月。
好物不虽多,自悟方悟他。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愿得无言经,尽度恒河沙。
尽度一切已,依然无一物。
籁鸣天河斜,清风共明月。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许月卿赠送给友人胡菊轩的作品。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通过对佛法的理解和体悟,表达了自己对于禅机顿悟的认识。
“好物不虽多,自悟方悟他。”这两句表明了诗人认为真正的智慧不是来自外在的积累,而是来源于内心的自我觉醒。只有当一个人真正理解了自己的心性时,他才能去理解和觉悟到别人的真理。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这两句直接点出了佛教中《法华经》的重要思想。《法华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其核心思想在于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性。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一个道理:当心灵迷失时,需要通过修行和智慧的力量去转变这种迷惑状态,而一旦心灵觉悟,那么《法华经》中所蕴含的深刻真理也就自然明了。
“愿得无言经,尽度恒河沙。”这里的“无言经”指的是超越语言文字的最高智慧。诗人表达了一个愿望,即希望能够得到这种不依赖于语言的智慧,并以此来度化一切众生,就如同度过恒河沙数般众多。
“尽度一切已,依然无一物。”这两句则表明了一种超脱和空寂的境界。诗人在这里说,即使已经度化了所有众生,但这种修行并没有留下任何东西,这也体现了佛教中“无我”的思想。
最后两句“籁鸣天河斜,清风共明月。”则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这里的“籁鸣”指的是夜晚时分的钟声,“天河斜”则是对银河倾斜状的美丽描述。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融入自然之中的境界,与宇宙和谐共生。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佛学造诣,也展现了其深邃的禅意和对生命及世界的独到见解。
谚云四月天,阴晴最难作。
蚕桑及豆麦,其性有好恶。
濒海无桑麻,豆麦乃本务。
收之须及时,莫为阴晴误。
晨出硕中田,抱归日已暮。
广场恣堆积,不妨越宿露。
掼床与连耞,筛把诸农具。
家人分执事,留精粗使去。
所防风扬沙,更畏雨成澍。
金气未坚甲,生芽一似怒。
水壮陵土母,为食致泄吐。
勤惰争一刻,此苦欲何诉。
江皋朔风起天末,落叶街南积盈尺。
此时客子正卧寒,村头沽酒相邀欢。
持杯欲饮不遽饮,剪烛西窗有余影。
忆昔五年来南州,望远日日登危楼。
双峰翠角最清绝,远岫绾髻湖光流。
江山乱后还姣好,碑碣仆地青苔浮。
因思长卿不可作,祇有怀古城南头。
白云朝来暮还宿,此间幽隐真沧洲。
清音堂高下临渚,水声飒飒鸣寒杵。
斋头千尺琅玕鸣,树杪十丈蛟虬舞。
羁客兴酣每快意,诗成落笔走风雨。
夜半江城闻雁声,寄书今夜由南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