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芟尽鼎终分,百战河山感慨存。
济世有材怜管、乐,生儿无命笑曹、孙。
征诛远扫官家局,揖让初开篡窃门。
刘禅长年丕、亮促,此中天意总难论。
群雄芟尽鼎终分,百战河山感慨存。
济世有材怜管、乐,生儿无命笑曹、孙。
征诛远扫官家局,揖让初开篡窃门。
刘禅长年丕、亮促,此中天意总难论。
这首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咏史诗《咏史十二首(其三)三国》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诗人陈肇兴的笔触,展现了群雄逐鹿后的鼎立局面以及历史人物的命运感慨。
首句“群雄芟尽鼎终分”,形象地描绘了三国时期各路英雄豪杰经过激烈的争斗,最终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芟尽"二字,寓含着残酷竞争和淘汰的过程。
接下来的“百战河山感慨存”表达了诗人对那段烽火连天、江山易主的感慨,暗示了战争带来的沧桑与无奈。
“济世有材怜管、乐,生儿无命笑曹、孙”一句,诗人以管仲、乐毅的才能与命运对比曹操、孙权,感叹他们虽有治世之才,却无法左右自己的生死,命运多舛。
“征诛远扫官家局,揖让初开篡窃门”进一步揭示了权力更迭的复杂性,既有武力征服(征诛),也有权谋篡位(揖让),揭示了历史的讽刺与无奈。
最后,“刘禅长年丕、亮促,此中天意总难论”以刘备、诸葛亮与刘禅的对比收尾,刘禅因庸弱而亡国,诸葛亮虽智勇双全却未能改变结局,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天意难测的深沉感慨。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三国历史为载体,通过对关键人物命运的剖析,探讨了历史的无情与人的无力,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