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双对凤池开,履迹衣香逼上台。
天意皆从彩毫出,宸心尽向紫烟来。
非时玉案呈宣旨,每日金阶谢赐回。
仙侣何因记名姓,县丞头白走尘埃。
小松双对凤池开,履迹衣香逼上台。
天意皆从彩毫出,宸心尽向紫烟来。
非时玉案呈宣旨,每日金阶谢赐回。
仙侣何因记名姓,县丞头白走尘埃。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上呈奏折的场景,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物行动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仕途生活的感慨。其中,“小松双对凤池开”展示了庭院之美;“履迹衣香逼上台”则透露出官员升阶时的庄重与神圣气氛。
“天意皆从彩毫出”暗示着皇帝的旨意如同神笔所绘,具有无上的权威;“宸心尽向紫烟来”则表明这份尊贵的心思似乎随着宫中的香烟飘散而至。这样的描写强化了皇权的神圣感。
“非时玉案呈宣旨,每日金阶谢赐回。”这里的“非时”可能指的是不定期的朝会,“玉案”象征高贵,而“每日金阶谢赐回”则展示了官员对于皇帝恩赐的感激之情。
最后两句,“仙侣何因记名姓,县丞头白走尘埃。”“仙侣”可能是对官员的一种美好称呼,而“记名姓”意味着希望留下名字,以示不朽。然而,“县丞头白走尘埃”却描绘了一位县丞(地方行政长官)的沧桑变迁,头发已经斑白,却仍需在世俗的尘埃中奔波。
这首诗通过对鲜明对比的运用,如庭院之美与仕途之艰辛,皇权之神圣与人间之凡尘,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仕途生活的矛盾情感。
嗟我南行舟,日夜向南浮。
今日看汶水,自此南北流。
帝京忽已远,落日生暮愁。
当年宋尚书,庙貌崇千秋。
丈夫苟逢时,何必有大猷?
叹我学禹贡,胸中罗九州。
杖策空去来,令人笑白头。
尝疑伯颜策,毋乃非令谋!
洪范天锡禹,大道衍箕畴。
五行有汩陈,三事乃不修。
鲧堤日以兴,百川失其由。
不见徐、房间,黄河载高丘。
我本磊落人,忧患缠绵之。
唯逢酣饮处,亦有开眉时。
暮年学恬淡,意复不在兹。
昨宵遇名酒,旷然散群疑。
滞雨苦寥落,一杯思自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