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盗连山苦未平,几回痛哭募乡兵。
千金散尽供奔走,万劫逃来更死生。
请援无人空断指,倒戈有约误同盟。
昨朝骨肉今仇敌,如此人心绝可惊。
群盗连山苦未平,几回痛哭募乡兵。
千金散尽供奔走,万劫逃来更死生。
请援无人空断指,倒戈有约误同盟。
昨朝骨肉今仇敌,如此人心绝可惊。
这首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诗歌《祭旗后一日,六保背约,纵匪反噬,燬陷义庄无数,独山顶一带尚守前盟;予一家四散,几遭阖门之祸,在重围中沥血成咏(其一)》以鲜明的历史背景为依托,展现了战乱时期的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无常。
首句“群盗连山苦未平”,描绘出盗贼横行、战事连绵的严峻形势,诗人对社会治安的混乱和人民生活的困苦深感忧虑。接着,“几回痛哭募乡兵”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保卫者的同情与无奈,他们虽多次募集乡勇抵抗,但成效有限。
“千金散尽供奔走,万劫逃来更死生”两句,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个人财富耗尽,生死未卜,显示出诗人对家人安危的深深挂念。在这样的困境中,“请援无人空断指,倒戈有约误同盟”揭示了背叛和信任的缺失,令人痛心。
最后两句“昨朝骨肉今仇敌,如此人心绝可惊”,直指人心的剧变,昔日亲人如今成为敌人,这种人性的扭曲令人震惊,也反映出战乱对人际关系的毁灭性影响。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个人经历揭示了战乱时代的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历史警示意义。
鸡鸣发馀杭,到寺已亭午。
参禅固未暇,饱食良先务。
平生睡不足,急扫清风宇。
闭门群动息,香篆起烟缕。
觉来烹石泉,紫笋发轻乳。
晚凉沐浴罢,衰发稀可数。
浩歌出门去,暮色入村坞。
微月半隐山,圆荷争泻露。
相携石桥上,夜与故人语。
明朝入山房,石镜炯当路。
昔照熊虎姿,今为猿鸟顾。
废兴何足吊,万古一仰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