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坐黄昏后,城居若在村。
天阴萤火亮,秋近草虫喧。
老去浑无睡,贫来不闭门。
也知疏拙甚,此意与谁论。
露坐黄昏后,城居若在村。
天阴萤火亮,秋近草虫喧。
老去浑无睡,贫来不闭门。
也知疏拙甚,此意与谁论。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独坐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城市生活中的自然之感。首句“露坐黄昏后”,点明时间与地点,诗人选择在露水初降的黄昏后,于家中静坐,仿佛置身于乡村之中,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氛围。
接着,“城居若在村”一句,运用对比手法,强调了身处都市而心向田园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城市生活的某种疏离感。
“天阴萤火亮,秋近草虫喧”两句,通过阴天中萤火虫的闪烁和接近秋天时草虫的鸣叫,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秋夜景象,既渲染了环境的寂静与生机,又暗示了季节的更迭和时光的流逝。
“老去浑无睡,贫来不闭门”则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难以入眠;因生活贫困,门户常开,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和生活的艰辛,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豁达与淡然的态度。
最后,“也知疏拙甚,此意与谁论”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性格的自省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他知道自己的性格过于简单直率,这种心境或许只有自己能理解,却无人能真正体会。这句诗不仅深化了主题,也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情感的复杂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夜坐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自我以及社会关系的深刻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村巫吹角天将晓,里巷拜年争欲早。
我惊节物懒下床,眼看屠苏心恅愺。
未能免俗出门去,礼数乖烦无所考。
春风堂堂不顾人,自向池塘绿春草。
谁知此发不坚牢,一回如此一回老。
弟见史贤文学饱,意欲书卷穷探讨。
兄知纸上道不真,为弟谈禅说枯杭。
弟兄游戏作三昧,妙语生风洗烦恼。
头钻故纸在百痴,口纸谈禅痴不少。
冥冥道妙不容声,口语文收俱未了。
虽然公岂不解此,慧力纸人先洞晓。
暂借北山葛藤话,诱引群生入深渺。
云堂齐散归时想,自把万缘俱一扫。
素质吐孤芳,柔条敷瘦绿。
谁将刻楮手,作此数蕤玉。
园林烟雨多,百卉飞蔌蔌。
小室偶深静,花意犹清淑。
置之砚席间,鼻观常芬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