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暾晃文轩,峰色罨平楚。
行行破冷烟,溪村复山墅。
汤池尚温滑,首山亦岖峿。
城中梵刹夥,丰碑何林树。
摩挲认蝌蚪,往迹犹堪睹。
胜国此雄镇,建牙开幕府。
借彼梵王力,保此辽西土。
民怨曾不知,佞佛嗟何补。
朝暾晃文轩,峰色罨平楚。
行行破冷烟,溪村复山墅。
汤池尚温滑,首山亦岖峿。
城中梵刹夥,丰碑何林树。
摩挲认蝌蚪,往迹犹堪睹。
胜国此雄镇,建牙开幕府。
借彼梵王力,保此辽西土。
民怨曾不知,佞佛嗟何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走在宁远道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历史文化的感慨。
首句“朝暾晃文轩,峰色罨平楚”以晨光初照,文轩(华丽的车)映衬出山峰的颜色,营造出一幅宁静而壮丽的景象。接着“行行破冷烟,溪村复山墅”描述了诗人穿过薄雾,沿途经过溪边村落与山间别墅的情景,展现了旅途的清新与幽静。
“汤池尚温滑,首山亦岖峿”则转向对温泉与山地的描写,温滑的汤池与崎岖的首山形成对比,既体现了自然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暗示了旅途的艰辛与挑战。
“城中梵刹夥,丰碑何林树”描绘了城市中众多的寺庙与林立的石碑,反映了古代文化的繁荣与历史的积淀。接下来“摩挲认蝌蚪,往迹犹堪睹”通过触摸古老的文字(蝌蚪文),诗人表达了对过去文明的追忆与敬仰。
最后,“胜国此雄镇,建牙开幕府”提到这里曾是国家的重要据点,设有军事机构,强调了宁远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借彼梵王力,保此辽西土”表达了借助佛教的力量来守护这片土地的愿望或寓意。
“民怨曾不知,佞佛嗟何补”则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思,指出百姓的苦难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即使信仰佛教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与批判。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宁远道中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还蕴含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对历史的深情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