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亦有仙骨,高居远俗尘。
不因吹笛处,谁识倚楼人。
山色开三面,秋空无四邻。
超然群动外,日月逐閒身。
我亦有仙骨,高居远俗尘。
不因吹笛处,谁识倚楼人。
山色开三面,秋空无四邻。
超然群动外,日月逐閒身。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秋日之楼中的超凡脱俗生活。首句“我亦有仙骨,高居远俗尘”直接点明了诗人追求的是一种远离尘世喧嚣,接近仙境的生活状态。接着,“不因吹笛处,谁识倚楼人”两句,通过反问的方式,强调了这种高雅生活的独特性与孤独感,只有真正的知音才能理解。
“山色开三面,秋空无四邻”描绘了诗人所处环境的壮丽与开阔,山色如画,秋空辽阔,四周无人,只有自然界的美景相伴,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氛围。“超然群动外,日月逐閒身”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超脱的向往,仿佛日月都随着他的闲适生活而流转,体现了他与自然和谐共处,超脱于世间万物之外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富有哲理的表达,展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深热爱和敬畏之情。
几年不作九龙游,扶病行来解宿愁。
经过古藤依旧在,忽看新雨半空浮。
雕栏曲槛临霄汉,华栋珠帘俯涧流。
坐憩意在泉共彻,登临身与境俱幽。
大湖月满南窗入,叠嶂云深北牖留。
冉冉平畴来雾霭,阴阴廿里布松楸。
上方禅寂疏钟度,下界人喧细管稠。
水带玉虹晴亦雨,山飞翠浪夏疑秋。
宾朋不数三贤笔,意气应依百尺楼。
曾见灵台成不日,共闻花县治难侔。
未因喜雨追坡老,自布淳风比太邱。
欲识凭高无近远,延陵处处有歌讴。